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收藏是在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過程中發(fā)展的,凝聚了上博幾代專家和同仁的心血。
1951年,上海博物館在籌備建立時,當時擔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的胡惠春先生提出:“博物館不能沒有文物”,為此他帶頭向籌備中的上海博物館捐贈明清官窯瓷器等各類文物268件,成為上海博物館古陶瓷收藏最早的一批。上世紀50年代,一批鑒定人才進入上海博物館,古陶瓷征集有了新的突破。到1966年“文革”以前,上海博物館的古陶瓷收藏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上自新石器時代陶器,下至清代的瓷器的代表性文物均有收藏。其中既有在文物市場或向收藏家征集的,也有一部分是收藏家無償捐贈的。1980年代以后,館藏瓷器愈益豐富,不少名貴器物陸續(xù)進入上博。由于上海博物館的國內(nèi)外聲譽日漸擴大,一些收藏家慨然以捐贈或出讓方式把自己的珍藏轉給上海博物館,使上博的收藏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如1988年,胡惠春先生偕同夫人王華云女士將留存在上海的以明清官窯為主的76件瓷器全部捐贈上博,其中不乏珍品;2004年,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女士將她用550萬美元從蘇富比拍賣公司拍得的清雍正粉彩福壽圖橄欖瓶捐贈給上博,此為傳世孤品,遂成為收藏界的佳話;2008年,荷蘭友人倪漢克將祖?zhèn)鞯?7件17世紀景德鎮(zhèn)外銷青花瓷器捐贈給我們,補充了我們在貿(mào)易瓷器方面的收藏。自上世紀50年代以后,上海博物館陸續(xù)建立了一支文物鑒定團隊,在文物征集方面,依靠這些專家的鑒定把關,大量古陶瓷文物得以進入上博。
從1972年“中國陶瓷陳列”開始,經(jīng)歷了1980年代初的局部改造和1989年的重新改建,到1995年12月上博新館試開放時建成“中國古代陶瓷館”,上博的陶瓷陳列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陶瓷發(fā)展體系,各個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窯系的代表性文物均在陳列中有所表現(xiàn),集文物藝術觀賞、研究、鑒定和科學技術等為一體。而1996年新館正式開館時建成的“暫得樓陶瓷館”是為香港著名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的捐贈文物而專門設立的,體現(xiàn)了收藏家與上博之間深厚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