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雞碗”成了網(wǎng)絡(luò)上熱論的焦點話題,究其原因是有網(wǎng)友發(fā)布了一組香港TVB影視劇照,其中無論是1983年拍攝的《射雕英雄傳》,還是去年收視火爆的《大太監(jiān)》,甚至連周星馳系列電影,幾乎都用了同一款碗,即印有公雞圖案的“公雞碗”。無怪乎,網(wǎng)友們調(diào)侃TVB節(jié)約到家,戲言其“公雞恒久遠(yuǎn),一碗永流傳”。
事實上,“公雞碗”在早年曾流行于廣東和閩南一帶,另被稱之為“雞公碗”和“雞角碗”,幾乎家家戶戶的碗、碟、湯匙等陶瓷餐具上,都印有栩栩如生的公雞圖案。“公雞碗”圖案用紅、墨綠、黑等簡單色彩,很隨意地彩繪著公雞、芭蕉和花卉,粗獷之中流露出一股古樸之美。“公雞碗”通?诖蟮仔,體型較闊,是一般飯碗的兩到三倍,很適合男丁吃飯,也極富內(nèi)涵,寓意公雞啼鳴,早早喚人們起床,催人奮進(jìn),象征著起家、富貴、添男丁。
為何碗上畫的是公雞,而不是其他動物呢?在農(nóng)耕社會,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雞作為司晨,是人們生活的警鐘。并且,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雄雞是辟邪化吉的神物,有“玉衡星散為雞”的說法。古人還認(rèn)為雞有“五德”,所謂“雞具五德:首頂冠,文也;足傅距,武也;見敵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時,信也。”如此一來,公雞便兼?zhèn)淞宋摹⑽、勇、仁、信五種品德。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公雞碗”以物美價廉,經(jīng)久耐用的特點和美好寓意,贏得了廣大人民的普遍喜愛。如今,隨著造型精美,圖案華麗的新式餐具的替代,樸素的“公雞碗”漸漸淡出了家庭的視野,但卻也因此逐漸受到了收藏家們的歡迎。我曾在一位搞瓷器收藏的朋友那里,有幸見到幾只民國時期的粉彩“公雞碗”,碗口菱形,大概是由于人工繪畫印模燒制的原因,每個碗上的公雞、花草均不相同,極具收藏價值。
如今,在某些老字號的粵菜館,仍然可以一覓“公雞碗”的蹤跡,且不單餐具全是清一色的“公雞碗”,更有“公雞杯”和“公雞碟”等。端坐館中,以“公雞碗”就餐,豪邁之氣平地而起,懷舊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