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陶瓷中,歷來就有后朝仿前朝的習慣。仿古瓷萌芽于宋代,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榮于清代。所謂仿古瓷,即是指仿其胎、釉彩、造型、紋飾或兼而有之。
圖為光緒仿康熙五彩花鳥紋水盂。此盂器型規(guī)整,做工精細,繪畫精致,色彩艷麗。畫面構(gòu)圖嚴謹,紋飾布局疏朗,是一件仿制得惟妙惟俏的難得一見的好作品。
歷史上仿古瓷的生產(chǎn)主要集中在四個時期:明代、清三代、清末至民國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代仿古瓷主要分為兩一類,一類是仿宋代五大名窯及龍泉窯等;一類是后朝仿前朝的官窯瓷。(注:俗稱官仿官)清三代仿古瓷除沿襲明代的做法外,特別是官仿官或仿宋五大名窯之器都明確署有當朝銘文,在這個問題的做法還是比較誠實、厚道的。清末至民國時是仿古瓷生產(chǎn)的髙峰期,促使仿古瓷業(yè)髙速發(fā)展的原動力,是市場需求量的擴大以及海外來中國搜尋古瓷暴利行為的驅(qū)使。清光緒至民國時期的仿古瓷不但仿的精巧,工藝在某種程度上絲毫不亞于原作。而在這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就有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人郭葆昌、孫贏州等人。
對于清末民國時期的仿古瓷,《飲流齋說瓷》是這樣評價的:“蓋彼時一朝有一朝之面目,而自有其特色。”“凡新仿之品,以光緒之朝為最多,襲歷朝之形式,無所不仿。”“清末景市鎮(zhèn)肆中陳設(shè)珍玩,于尊妻鼎彝之屬,及宋元舊制皆有仿作,佳者幾可亂真。”對于民國仿古瓷的工藝成就,日本人上田恭輔論:“今日之市場,大抵以摹仿品或后世乏偽造物……仍以青花、五彩、胭脂紅等,尚有可觀,其價格之便宜,殊堪驚異。”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尤其是近30年來,隨著國內(nèi)外收藏風氣的盛行,仿古瓷在沉靜了一段時間后又活躍起來。由于與古時的原材料相比,現(xiàn)在所用的釉彩料大多以化學原料配制,艷麗有余而韻味不足,加之拷貝繪圖等諸多原因,使得仿古瓷的生產(chǎn)出現(xiàn)了畸型發(fā)展的趨勢。近30年來,凡拍賣過的重要器物不出一個月就會在市場上見其身影,有的甚至連造型都被篡改了模樣。如:鬼谷子大罐被改成了瓶或壺,這種拙劣的仿古瓷讓人啼笑皆非。
事實表明:有利益需求就會有仿制品的出現(xiàn),當今的仿古已完全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仿古理念,而是以贏取暴利為目的,投“收藏家”之所好而刻意加工生產(chǎn)的臆造品,作為投資藝術(shù)品收藏的人來說,認真學習歷史與古陶瓷常識,對于識別真?zhèn)尉惋@得尤為重要了。
綜上所述,古代的仿古瓷是人們基于對前朝陶瓷藝術(shù)品所折射出的文化上的精神崇拜及對先民智慧的一種祟敬而仿制的,而近代乃至現(xiàn)代的仿古瓷則是以蠃利為目的而刻意仿造。兩者之間在仿古的目的、意義上也存在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因而兩者的仿古瓷無論是在仿古的目的、意義、工藝等諸多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