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的裝飾藝術(shù)十分精湛,裝飾手法豐富多樣,它在繼承發(fā)揚刻花、劃花和印花等傳統(tǒng)的裝飾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又大膽創(chuàng)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貼花和刻寫詩詞美語等裝飾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質(zhì)地純白、雜質(zhì)少等特點,塑造出各種藝術(shù)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為德化瓷器的藝術(shù)特色。其裝飾內(nèi)容多取材于民間生活,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題材,如梅花、玉蘭、荷花、八仙、龍鳳等等,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
(1)刻劃
系用竹簽或篦筆等在器物濕坯上直接刻劃出各種紋飾。紋樣主要有松鶴、云龍、花鳥、蘭花、竹石、牡丹等圖案。上釉燒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見于盤、碟的內(nèi)底或杯、爐、尊等的外壁。其花紋纖細,構(gòu)圖疏朗,手法輕快簡練,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圖案外,德化窯還常用鐵刀或竹簽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書、行書或篆書的美好詩句來作裝飾,詩賦文句的內(nèi)容人多與器物用途相結(jié)合,如燈盞銘刻“舒眉六冬春”,香爐刻銘“一柱清香”、“風香流萬里”、“煙飛古篆浮,香靄凈玉堂”,杯刻“兩人對酌山花開”、“寒夜客來茶當酒”、“醉倒南山人”,執(zhí)壺刻銘“清泉吸滿澗”、“江上引清風,山間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盡,春風柳上歸”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潔白如玉的質(zhì)地美,將書法藝術(shù)與陶瓷藝術(shù)相結(jié)合,融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于一體,素凈高雅,頗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樣圖案的模具與坯體一次性印壓而成,脫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規(guī)格一致,簡便快捷,能夠大批量生產(chǎn)。印花紋飾有陽印和陰印兩類,以陽印紋飾為主,紋樣豐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裝飾紋樣有充滿生機的各種花卉以及活靈活現(xiàn)的飛禽、游魚等類。元代的印花裝飾紋樣,除繼承前朝的各種紋飾之外,以蓮花紋飾居多,并新增了“福”、“壽”、“福山壽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繼承宋元時期印花技藝的基礎(chǔ)上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一時期的紋飾大多仿古銅器的饕餮、夔龍、風鳥、蟠虺、八卦等等。
此種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銅器造型的爐、簋、觚等器物卜。
(3)堆貼
堆貼,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種傳統(tǒng)裝飾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藝術(shù)特色。堆花是用毛筆蘸泥漿,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輪廓或脈絡(luò)堆畫成圖案;而貼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鋪首等部件,經(jīng)修整以后,用泥漿粘貼丁已修好的器物胎體上。由于貼花紋飾較為清晰,堆花紋飾較模糊.因而在裝飾時往往堆貼并用,先堆后貼或以貼補堆,裝飾效果如同浮雕,立體感強。其流行紋飾有:梅花、玉蘭、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鋪首、八仙、龍鶴、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紋飾裝飾,大多采用堆貼技法,尤以爐、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貼花裝飾與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顯示出德化窯裝飾技藝的高超。如堆貼獅首、象頭等雙耳香爐、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橢形杯等。尤其是堆貼梅花橢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邊貼有數(shù)朵盛開的梅花,枝葉挺拔,富有生機;一邊貼梅枝及花萼,襯托著幾片葉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桿成架形附著,既起裝飾作用,義當杯的足架;足架與杯底雖略有空隙,但卻融為一體,顯得樸實莊重。貼螭壺,壺體直筒狀,小平口,子母蓋,蓋面貼拱身昂首螭為鈕,壺腹中部飾結(jié)帶兩道,一只四爪螭貼壺壁,轉(zhuǎn)首向外仰望,張口吐舌作流;另一螭頭下俯,翹尾作鋬,姿態(tài)牛動,造型奇妙。雙螭耳三獸足爐,爐肩部貼飾12個變形夔紋,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紋,爐底承三獸面蹄足,通體施白釉,極為瑩潤,做工精細,造型既新穎又古樸典雅。螭龍燭臺,燭臺上端盤狀,猶如一片盛開的荷葉,盤下圓柱連著分立的三獸面足,繞柱間堆貼蟠龍,通體施乳白釉,瑩潤細膩,造型奇特,為同時代窯口中所僅見。這一時期的堆貼裝飾紋樣與晶瑩潤澤的釉色,十分協(xié)調(diào)和諧,各種花卉塑造得生機勃勃,秀麗多姿。
(4)透雕
又稱鏤空,足將某一器物繪好圖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紋的裝飾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爐、仿銅香爐、筆筒、花瓶等產(chǎn)品上就已采用。香爐主要用于蓋上的花紋圖案部分,所飾花草儀留線條,中間刻成空洞。博山香爐亦刻玲瓏剔透的奇石,爐內(nèi)燒香時,縷縷煙氣從孔中冒出,繚繞升騰,香氣四溢。筆筒整體以交叉花卉組成,除花、枝、葉外,全部鏤空,成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種特色產(chǎn)品。清代以來,博山香爐、八卦香爐、獅子香爐等的裝飾仍用透雕于法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