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隆重開幕
11月13日,由廣東省文化廳、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民政事務局、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文化局主辦的“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隆重開幕。
廣州是巡展的第二站,展期到明年的五月份。今年上半年已在澳門博物館展出,明年五月份將移師第三站—香港。
本次展覽共計180多件粵港澳三地館藏的精品外銷瓷文物展出,香港的展品以茶具居多,澳門的展品則以廣彩、克拉克瓷以及宗教題材的作品為主,其中從澳門本地出土的大量克拉克瓷為過去展覽所鮮見。
按照海上陶瓷貿易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從東漢至清朝,整個展覽分為三部分:“東方瓷國”、“海上通衢”以及“瓷藝遠播”。在第一部分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我國古代陶瓷的生產技藝、發(fā)展過程。第二部分,介紹了宋至明清的外銷瓷貿易,并陳設了大量的海上發(fā)掘實物。第三部分,介紹了國外陶瓷的生產狀況,以日本、東南亞國家為主。在這三部分中,觀眾都可以看到每個朝代時期的代表瓷窯以及相應的瓷器,比如魏晉南北朝的龍泉窯、磁州窯;唐代的唐三彩、長沙窯;宋代的耀州窯、吉州窯;等等,并配有文字,介紹瓷窯歷史、瓷器特點、工藝、器型等,非常詳盡。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早于陸上絲綢之路,發(fā)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港口中,廣州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從公元3世紀30年代起,廣州便取代了徐聞、合浦成為主港;雖然宋末至元代時,泉州超越廣州,但廣州依然是關鍵港口。隋唐時,主要的大宗出口貨物是絲綢,“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到了宋元,瓷器逐漸成為主要的出口貨物,人們開始把這條海上通道叫做“海上陶瓷之路”。
在本次展覽的文物中,最多的要數(shù)人們所喜愛的青花瓷,多是白底藍花的器物。青花瓷,常被人稱為“元青花”,實際上,青花在明代成為瓷器的主流,“青花熱”一直延至清初。所以,在本次展覽中,可以看到元明清三朝出口的青花瓷。
元朝政府認識到只有手工業(yè)發(fā)展與海外貿易市場的相配合,才能推動元朝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對外貿易遠比宋朝繁盛,青花瓷外銷,占了對外貿易的重大比例。外銷的港口主要集中在泉州和廣州。當時元世祖后期僅行泉府司所管轄的海船就有一萬五千多艘。景德鎮(zhèn)瓷都的地位也立于此時。
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進一步地擴大和延伸了海上瓷路的航線。鄭和的航海線延至東非海岸和尼羅河畔,這不僅發(fā)展了同海外各國的外交關系,也促進了商業(yè)貿易的往來。即使當時同中國沒有傳統(tǒng)關系的柔佛(馬來西亞的一個州),在王都也存有明代景德鎮(zhèn)的青花瓷器?滴醵,海禁開放后,,國外對于中國瓷器的需求量更加擴大了。僅在1753年,英、法、荷、丹麥等國的5艘商船運回歐洲的中國瓷器大約就有100萬件。清代的外銷瓷器占有了歐洲市場的相當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