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告訴記者,最近他在西安逛古玩城,看到一些很漂亮的新進民國瓷器,老板介紹說:“這是‘珠山八友’的作品。”
藏界所說的“珠山八友”,是指存在于上世紀初至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畫家群體,這些畫家都是在瓷器上繪畫的高手。清朝末期,國力衰弱,百業(yè)凋零,景德鎮(zhèn)的皇家御窯廠也走向了沒落。窯廠停燒后,一些原先服務宮廷的粉彩和瓷板畫高手流落民間,他們逐漸組成了一個松散的畫派,名叫“月圓會”。而月圓會中的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這八位畫師常常雅集于景德鎮(zhèn)珠山,因此后世統(tǒng)稱其為“珠山八友”。后又將徐仲南、田鶴仙二人并入其中,“八友”成了“十友”,但作為一個畫家團體,“珠山八友”的叫法并未改變。
在今天看來,“珠山八友”是類似于“竹林七賢”、“揚州八怪”的文人團體,而在當時,這八位畫師卻更多以匠人的身份存在。在古代,官窯瓷器制作有嚴格的規(guī)制,不允許藝術家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隨著官窯的衰落,藝術家逐漸打破了官家的桎梏,并出現了張揚個性和融合創(chuàng)新的藝術思潮,在這個大背景下,“珠山八友”的創(chuàng)作也有異于傳統(tǒng)匠人而更接近畫家。如王崎在瓷器上面繪制人物時,汲取了黃慎的寫意手法,著力表現人物的衣紋和風姿,效果十分奇妙;王大凡創(chuàng)造了不用玻璃白打底,而是直接將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汪野亭以國畫的潑墨法在瓷器上繪制山水,同樣能夠呈現墨分五色的水墨畫效果;劉雨岑創(chuàng)造的“水點”技法后來被運用于燒制毛主席專用瓷……這些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實踐都獲得了成功并深刻影響了后世瓷器創(chuàng)作。
正是因為“珠山八友”的名氣與影響力,現今大凡是較好的民國瓷器,多被賣家介紹為“珠山八友”的作品,但這其中仿冒品甚多,讓喜歡民國瓷器的藏友普遍感到頭疼。但凡鑒定總有法可依,“珠山八友”也不例外,只要掌握了鑒定竅門,再下工夫研習、總結,鑒定“珠山八友”也并非難事。“珠山八友”生活的時間距今不遠,留下了大量生平資料和背景信息供學界及藏界研究參考,這也就為鑒定其作品打開了突破口。
目前西安市面上最為常見的“珠山八友”作品為鄧碧珊的瓷畫。鄧碧珊為景德鎮(zhèn)瓷上肖像畫的創(chuàng)始人,是“珠山八友”中最早過世的一位,相比其他幾位而言,他留下的作品不是很多,反觀市面上大量出現鄧碧珊的作品自然有真有假,這之中又以魚藻畫贗品居多。一位研究鄧碧珊作品多年的藏家總結道,鄧氏因為深受日本寫生畫風格影響,因此魚的畫法也遵循從細節(jié)入手,以工筆手法來描繪,看鄧氏筆下魚的顏色,黑得夠濃,淡得夠亮,層次分明,再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連魚身上的鱗片數目也是不多不少正好36片。鄧氏為何如此工于畫魚,知曉其生平便不難理解。原來鄧氏兒時跟著父親在鄱陽湖一帶打魚,憑借其多年觀察,畫出的魚自然細致入微、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