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楊女士攜家傳瓷瓶到中華疑似文物甄別保護委員會、云南科技檢測中心作鑒定,沒想到其曾祖母的嫁妝瓷瓶竟是雍正斗彩瓷。
近日,楊女士在看本報“高古文化天地”關于民間疑似文物科檢的信息后,帶著“蒼龍教子圖斗彩抱月瓶”到中華疑似文物甄別保護委員會、云南科技檢測中心。她說,這件斗彩抱月瓶是自己曾祖母當年的嫁妝,希望求助資深專家和精密儀器,對其進行準確斷代。
中心主任呂志堅目鑒后初步認定,這是一件清雍正年本朝本款的官窯產品。后經EDX3600LX熒光能譜儀對瓷瓶胎、釉作雙重檢測,電腦數據庫顯示結果:“送檢樣品胎、釉元素成分含量與18世紀中期(清雍正年間)斗彩瓷器數據符合較好,屬景德鎮(zhèn)窯產品”。
該瓶高35.5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12厘米,重3145克。小口、直頸,頸側雙耳,瓶腹似圓月,胎質細密,釉質溫潤,光潔如玉。瓶身繪蒼龍教子圖,圖中祥云迤邐、漫天飄飛、洪蝠迭現、靈瑞咸集。但見蒼龍騰空而起,虬軀矯健兇猛,大有氣奪千里之勢。幼龍破浪而出,昂首欲飛,與側首下顧的蒼龍深情對望。其畫筆生動精美,祥云雖多,卻形態(tài)各異。“蒼龍教子圖”作為清宮御瓷裝飾題材,始見于雍正一朝,實例可見于故宮博物院。
呂志堅介紹,斗彩瓷自明代創(chuàng)燒,至清代有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提高。斗彩又稱逗彩,是釉下彩與釉上彩結合的裝飾品種。斗彩是預先在高溫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入小窯經低溫烘烤而成。
雍正斗彩工藝高度發(fā)展,是繼明成化后的第二個高峰期。引入了琺瑯彩和金彩,形成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琺瑯彩的新工藝,斗彩瓷在原有紅、黃、綠、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紅、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綠等多色,更顯富麗堂皇。雍正斗彩在康熙斗彩的基礎上,工藝更精湛,無論從造型設計、紋飾布局,還是色彩配合、填彩工藝上都進入更高階段。
明成化斗彩多是小件器,而雍正時大件斗彩器增多。楊女士的蒼龍教子圖斗彩抱月瓶不僅是件大器,而且還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