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庫中國訊 早些年曾經(jīng)流傳過一個段子,關(guān)鍵詞是“錢多、人傻、速來”,乃是招呼閨蜜分享商機的手機短信。在瓷庫中國記者看來,這一詞一頓的六個字,運用到古董收藏市場,也十分妥帖和精彩。一讀到下面這一則與收藏有關(guān)的新聞后,這六個字第一時間浮現(xiàn)我的腦海。據(jù)昨日《信息時報》報道,南越王博物館和廣東文物鑒定所聯(lián)手開展惠民鑒寶活動,不少愛好古董和家有珍藏的市民,攜帶壇壇罐罐乘興而來,掃興而歸———絕大部分玩意兒是假貨,即專家口中善解人意的含蓄稱呼:仿品。專家還提供了一個未言及來源的背景數(shù)據(jù),表示社會藏品中,只有3%是真的。
圖:收藏·大師手繪釋夢高檔陶瓷花瓶
按照這個百分比,斷定古玩是一個陷阱密布、爾虞我詐的行當(dāng),恐怕不算離譜吧?據(jù)上述報道,現(xiàn)場還有人因藏品被鑒定為贗品,不服氣而與專家爭辯起來。這貌似突兀,但并不奇怪。專家不但會走眼,也可能玩貓膩。曾有好幾個國家級文物鑒定權(quán)威,賣身騙子,聯(lián)手將一件21世紀(jì)玉片串成的玩意,鑒定成“金縷”“銀縷”玉衣,并稱價值超過20億元,而騙子借此假古董忽悠了銀行5億元貸款。更有意思的是,這件天價假貨,就出自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特聘鑒定專家之手。盡管與古玩文物業(yè)完全絕緣,但我按捺不住好奇心,很想多嘴一問,這個行當(dāng),究竟是在玩古董、玩錢,還是玩人?具體一點,多少玩家沒被騙?有多少專家不騙人?
瓷庫中國專家建議大家可以收藏一款適合自己的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