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釉是瓷器釉色之一。以銅為著色劑,鋁化合物位基本助熔劑。綠釉為傳統(tǒng)釉色之一,漢代已有燒制,宋代已有綠釉陶器和瓷器。定窯燒制的綠釉瓷器被稱為“綠定”,極為珍貴。明時燒成高溫綠釉和低溫綠釉兩種。高溫綠釉瓷器成于明嘉靖時,釉色深翠明亮,有劃花飛鳳紋樣的器物;清康熙時綠釉呈色淺淡蔥翠。低溫綠釉瓷器燒成于明成化時,如孔雀綠;此外清代還有秋葵綠、水綠、蔥綠燈新品種。
孔雀綠 孔雀綠亦稱“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淺二種;深者色蔥翠,釉內(nèi)有細碎片紋,而且襯有醬白釉底,釉色鮮明艷麗;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綠。若將孔雀綠敷蓋于青花上,則青花色調(diào)變黑,頗有宋代磁州窯孔雀綠黑花的效果。孔雀綠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宋、元時期的民窯創(chuàng)燒,最早見于宋代磁州窯。明成化時,景德鎮(zhèn)開始在瓷器上摩燒單一的孔雀綠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釉面剝落者少。
松石綠 松石綠又叫秋葵綠,是清雍正時期創(chuàng)燒的綠釉新品種。現(xiàn)代配方系用硫酸鋇、碳酸鈣、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為淡黃色中微微發(fā)綠,與綠松石色澤相似,故名“松石綠”。
蘋果綠 蘋果綠釉是綠釉之一,是為豇豆紅的“窯變”異色。釉面苔綠成片,其間泛紅暈,如蘋果色澤。其呈色原理是制品在窯內(nèi)最后階段誤被氧化,銅變成氧化銅,導(dǎo)致釉的大部分或全部變成綠色。蘋果綠本應(yīng)是豇豆紅燒制的失敗之作,但因其“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而成了珍貴的瓷器釉色品種。
郎窯綠釉 郎窯綠釉是綠釉之一,為郎窯紅的“窯變”品種,又稱“綠郎窯”。其呈色原理是郎窯紅制品在窯內(nèi)燒成的最后階段,因銅紅釉誤被氧化,使釉中的低價銅變成高價銅,從而使器物里外釉面均呈現(xiàn)淺綠色。郎窯綠始燒于清康熙,即與郎窯紅同一時期,釉色淺翠,玻璃質(zhì)強,色澤瑩澈,有的微綠中泛蛤蜊光,又被稱為“綠哥瓷”、“蒼蠅翅”。
翠綠釉 翠綠釉是綠釉之一,顏色較“豆綠”稍深沉,屬高溫綠釉,在1280°~1320°窯溫下燒成。翠綠釉燒成后相當(dāng)穩(wěn)定,宜作為色地在其上彩繪。
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所擁有的類目不同,有花瓶、青瓷、茶具等等,所代表的也是這個時期所獨屬的一種陶瓷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