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和藝術類網站不斷對民國時期珠山八友及其作品進行宣傳,人們對珠山八友粉彩作品藝術價值的認識得到了提高,粉彩瓷畫成為景德鎮(zhèn)當代藝術陶瓷市場的熱點、并且價格逐年上升。
陶瓷,這種以“用”為目的而生產的日用器具已經有上萬年的歷史。陶瓷在自身發(fā)展中不斷蛻化著。瓷匠們用自己的眼光審視著這種土與火的結晶物,用自己的悟感,用自己對美的理解來裝點著作品。景德鎮(zhèn)瓷業(yè)自元明以來長期的生產運作,分工日細,至清代已有采土、制胚、飾瓷等專門行業(yè)。從乾隆起,粉彩流行,專門繪瓷的“紅店”迅速發(fā)展起來。
圖:“珠山八友”粉彩葫蘆瓶
粉彩在工藝上采用兩次燒成的方法——先高溫燒成白瓷,再彩繪并第二次低溫燒制。紅店購買窯戶的白瓷繪畫,燒成后出售,也有些替客戶訂畫禮品瓷。清末時,景德鎮(zhèn)紅店形成相當規(guī)模,紅店中繪畫的師傅稱“畫紅”。
紅店有不同檔次,有些畫高檔日用瓷和陳設瓷,有些則畫低檔日用瓷。由此“畫紅”的水平也高下相差甚巨,有些經過專門訓練的字、畫俱佳,這些畫師的培養(yǎng)使景德鎮(zhèn)繪瓷有著非常雄厚的技術基礎。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時,隨著粉彩瓷畫的流行,涌現了一批名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珠山八友”。
珠山是景德鎮(zhèn)的一座小山,位于明清御窯廠的所在地,珠山上有一座建筑稱環(huán)翠亭。活躍在景德鎮(zhèn)的粉彩高手為了切磋技藝同時為了便于接受訂貨、在珠山的環(huán)翠亭組織了“月圓會”,每月的月半會面一次,最初有八個人參加,因此稱為珠山八友或八大名家。以后參加的畫師略有調整,最后有十個人參加過月圓會。
珠山八友在民國初都堪稱高手,且各自有自己所擅長的題材,從今天來看都屬大師級的畫家。
王琦:擅長寫意人物,有任伯年風格,珠山八友領袖。
鄧碧珊:所畫魚藻紋有日本畫風格。
汪野亭:所畫青綠山水影響巨大。
王大凡:擅長畫工筆人物。
田鶴仙:作品以紅梅為主。
徐仲南:擅長松竹山水。
程意亭:作品花鳥甜美鮮麗。
畢伯濤:專畫工筆翎毛花卉。
何許人:雪景山水最為有名。
劉雨岑:擅長花鳥瓷畫。
珠山八友形成的藝術團體對民國初的陶瓷業(yè)產生巨大影響,但活動僅十年左右。據記載1928年成立,到1937年即停止活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珠山八友領袖王琦這一年去世,二是抗戰(zhàn)爆發(fā),已很少有高檔藝術瓷的訂貨,活動也難以為繼了。
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粉彩畫師,所取得成就令人感嘆,成為二十世紀初中國瓷業(yè)的閃亮點,足以比肩明清官窯的藝術成就。民國粉彩瓷畫用釉彩在瓷面作畫,其性質已不是一般的“飾瓷”,而已上升為瓷上的畫,成為新的繪畫品種,粉彩瓷畫正是釉彩工藝和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
粉彩瓷畫要求作者熟練掌握釉彩工藝。釉彩粘稠濃厚,和普通的中國畫顏料完全不同,全憑畫師長期訓練培養(yǎng)的特殊技法來掌控,或毫如纖發(fā)或蒼勁粗獷,都能運用自如。且釉彩經調配組合,燒成后萬紫千紅,都是下苦功學到的本領。這些粉彩畫師大多祖祖輩輩以瓷為生,從小耳濡目染,這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中國書畫的造詣是粉彩畫師成功的另一半。珠山八友中,鄧碧珊是前清秀才,寫得一手好字,在景德鎮(zhèn)有大名,不少畫師拜他為師學字。王琦自幼捏面人,對人物頭部造型尤其熟練。這樣的書畫功底在珠山八友和其他有名畫師中大多具備。粉彩畫師在紙帛上的普通中國畫都非常出色。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有一張民國時期的潤格,每尺銀元三元,且瓷畫、紙畫同價。這張保留下來的珍貴資料說明當時他們的身價不低,而且也替人作普通的中國畫。因此珠山八友這批畫師實際上是以畫家的身份在畫瓷,他們作品的藝術含量以此能得到證明,決非普通工匠可比。
孜孜以求地提高繪畫技藝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特點,鄧碧珊的畫中帶有濃郁的日本畫風格。珠山八友領袖王琦以黃慎的人物畫為藍本,吸收了海上畫派任伯年、錢慧安的人物畫法,人物面部用西洋畫畫法,分出明暗,稱“西法頭子”。擅長花鳥畫的程意亭到上海拜海上畫派名家程瑤笙為師研習花鳥,回來后作品面目一新。其他畫師也有相似的經歷。這樣深厚的傳統(tǒng)中國畫根底,海上畫派的直接傳授,西洋畫和日本畫的營養(yǎng),民間美術的技巧風格,使粉彩瓷畫能擠身于“畫”而不是普通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