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紋,一種瓷器裝飾紋樣,以忍冬植物為主題。忍冬亦稱金銀花、二花,為多年生常綠灌木,枝葉纏繞,忍歷嚴寒而不凋萎,因而得名。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以后又廣泛用于繪畫和雕刻等藝術品的裝飾上
圖:忍冬紋
陶瓷裝飾中的忍冬紋通常是一種以三個葉瓣和一個葉瓣互生于波曲狀莖蔓兩側的圖案。忍冬紋的出現(xiàn)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始見于魏晉浙江一帶的青瓷上,盛行于南北朝時期。常與蓮瓣紋相配用作主題紋飾。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刻劃。
典型器物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朝青釉刻花忍冬紋單柄,表現(xiàn)風格比較寫實。隋代瓷器雖繼續(xù)采用忍冬紋,但寫實性已經減弱,圖形和線條較注重概括和單純。唐代以后,忍冬紋漸被纏枝卷蔓的卷枝紋替代,而忍冬紋的基本形態(tài)則被卷葉紋所吸納和傳承。
圖:卷草紋
卷草紋,又稱“卷枝紋”、“卷葉紋”,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由忍冬紋發(fā)展而來,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xù)的草葉紋樣裝飾帶。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稱之為“唐草”。構圖機理似纏枝紋,以植物枝莖作連續(xù)波卷狀變形,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xù)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以切圓線為基干變化出有規(guī)則的草葉或莖蔓,形成枝蔓纏卷的裝飾花紋帶。
卷枝紋與纏枝紋最大的不同在于僅出現(xiàn)枝莖或草蔓,不出現(xiàn)花卉或花果。纏枝紋寫實性仍較強,而卷枝紋則更具抽象性。卷草紋與卷葉紋也有細微差異。卷草紋只見莖蔓,不見葉形。卷葉紋則葉形明顯,極類忍冬紋。卷枝紋源于忍冬紋,但較之更規(guī)范也更細致,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唐五代越窯瓷器上常見此紋,宋代吉州窯、耀州窯、磁州窯、扒村窯等廣泛采用,自元以后盛行于景德鎮(zhèn)。表現(xiàn)技法有刻劃、彩繪等。
纏枝紋,一種傳統(tǒng)的瓷器裝飾紋樣,明代或稱為“轉枝”,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而得名,明清時期尤以盛行。
圖:袁述凡手繪精品釉下五彩纏枝葡萄太白尊
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并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或纏枝花果紋。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均屬此類。其中以二方連續(xù)形式的纏枝紋尤為常見,其構圖循環(huán)往復,變化多端且婉轉流暢,節(jié)奏明快。
纏枝紋表現(xiàn)手法有刻劃、模印、彩繪等。興起于宋代,以元、明、清三代尤為盛行,多作主題裝飾,也有作輔助紋飾運用者。其中宋耀州窯青瓷的刻劃纏枝紋尤顯畫意生動,手法嫻熟。明、清兩代還流行一種串枝紋,花枝在纏繞之中呈穿插狀態(tài),形態(tài)頗似纏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