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象輿人物圖罐
元末明初象輿人物圖罐局部
元末明初象輿人物圖罐底部
在咸陽市文物保護中心精品陳列廳中,擺放著一件精美的瓷器珍品,非常引人注目,這就是長武縣博物館舊藏的青花人物罐。
罐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18厘米。通體厚重渾圓,豐肩,鼓腹,腹自上至下漸收。足直下至底,平底,矮圈足。通體施以青花紋飾。采用頸、肩、腹、脛四段分開的裝飾手法,自頸部至足部以三道卷草紋帶將整個罐體紋飾分為四層:第一層,在頸部飾有一周狹窄的纏枝菊花紋帶。第二層,在肩部飾有纏枝蓮紋。第三層的腹部紋飾是這件器物的主體紋飾,為人物故事畫,共有6個人物形象,其中四人騎于馬上,一人徒步引領象輿,一人坐于象輿之內,面部不清,從發(fā)飾、服飾、裝飾上看均為典型的元代風格,有鮮明的少數(shù)民族特征。畫面的局部以山石小草、洞石樹木相襯托,使畫面情趣盎然。第四層,在脛部飾有一周柵欄式變體蓮瓣紋,各不相連,蓮瓣內繪畫雜寶紋。整體繪畫筆觸細膩,線條酣暢流利,層次分明。通體施青白釉,釉汁光潤透亮。青花發(fā)色灰暗,青中發(fā)紫,深沉而濃重。
此件器物的主題紋飾表現(xiàn)的是人物出行場面,畫面中的象輿,與元代貴族的出行有很大的關系。在元代,南方各地和南亞各國向朝廷進獻大象和馴象,在數(shù)量上和規(guī)模上都超過了以往各代。當時在宮廷里亦馴養(yǎng)大象,皇帝出獵,來往于兩都(上都在開平,大都即北京)均乘象輿!对·劉好禮傳》載:“禮建言中書(省),象力最巨,上往還兩都,乘輿象駕……”此青花器上再加上畫面中有一騎馬者身背弓箭,可以推斷此罐腹部的裝飾應為元代貴族出獵圖。
元青花器的圖案花紋以常見的花卉、瓜果、魚禽、蟲草、云龍紋為主,亦盛行以小說、戲曲為主題的人物故事畫內容,這一特色一直延續(xù)到明清。雖然人物故事畫的內容很多,但有元朝貴族出行圖的卻不多見。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推測,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典型元青花器大多燒造于元代后期,此件器物的造型紋飾及青料發(fā)色與元末明初的器物較為接近,判定此件器物的燒造年代應為元末明初較為準確。
青花瓷作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一直享譽世界,并成為世界性的陶瓷文化現(xiàn)象。對于青花瓷的研究,中外學界已有豐碩的成果。一般來說,青花瓷產生于唐,其燒制技術成熟于元末至正年間。青花瓷以它典雅端莊的造型和濃重渾厚的色調而聞名于世。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人們對元青花瓷認識的普遍提高和國內外拍賣價格的不斷飆升,國內的收藏形成了一個熱潮。但故宮博物院王健華女士通過對存世的典型元青花瓷器的統(tǒng)計,指出國內外收藏的典型元青花瓷器總數(shù)僅為400余件,并沒有個人收藏的期望值那么高。所以我們認為,誕生于青花瓷器燒制技術成熟時期的這件青花人物罐,無疑是元末明初的青花瓷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編后:此罐人物繪畫與日本出光美術館與中國首都博物館藏的兩件昭君出塞圖有近似之處,但象輿人物更為罕見,繪畫題材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