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景德鎮(zhèn)陶錄》記載:“瓷器街頗寬廣,約長二三百米,街兩旁瓷店張列,無器不有。”清朝此街是瓷器零售街市,兩側(cè)設(shè)有瓷器店,因品種齊全,花色各異,享有盛名,故得名瓷器街。
瓷器街位于居委會西50米處。南至何家洼北側(cè),北至麻石下弄南側(cè)。長100米,寬4.5米。水泥路面。
圖:瓷器街
“瓷器街”這個名字,乍一聽來,會誤認為是金昌利到國貿(mào)廣場那一段的瓷器街,現(xiàn)如今的瓷都老百姓,似乎早已將這條瓷器街印入腦海之中,將其做為向外地親友推薦的一個購買瓷器的好去處,許多外地人也常會去那看看,希望能淘到些瓷制的寶貝。
殊不知,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街”,指得是何家洼與麻石下弄之間的這條里弄,曾被稱為景德鎮(zhèn)瓷器第一街的地方。
當年,此處配合瓷器交易還設(shè)飲食等各種店鋪。那些日子,店鋪日夜經(jīng)營,十分熱鬧,直到建國后瓷店進入合作社、公私合營大廠、大店。此街才成為純居民區(qū)。
而這些,對于從出生就居住于此的74歲的肖基清老人而言,是抹不去的記憶。就象是永遠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瓷器街曾經(jīng)的喧鬧與繁華已深深地烙于他的心中。
繁華的瓷器第一街
肖基清從1996年到2000年,一直在瓷器街居委會當主任。對于瓷器街的故事,他是了如指掌。老人聽自己的父親說過,這條“瓷器街”已有百年的歷史,是景德鎮(zhèn)最古老的瓷器街,在當?shù)厝说男闹,稱之為景德鎮(zhèn)瓷器第一街一點也不過分。
隨著采訪的深入,老人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代,在他還是10歲的孩子時,“瓷器街”的繁華就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瓷器街”以銷售日用瓷為主,伴有銷售顏料、花紙的店鋪,瓷器都是用整齊的木制器架陳列出來,供人挑選。家家戶戶的門板大同小異,都是那種長約3米的長條木板。那時,店鋪都是白天營業(yè),傍晚收工,整齊劃一的“瓷器街”在那時幾乎是景德鎮(zhèn)的標志街,那時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去鎮(zhèn)里買瓷器了不?”,而這“鎮(zhèn)里”多半是指這條“瓷器街”。因為瓷器琳瑯滿目、無器不有,這里成為了眾人選瓷器的好去處,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
“波陽的、樂平的、婺源的……周邊的地方來買瓷器的最多,這里的瓷器品種各異,種類繁多,很受大家的歡迎。”肖基清老人回憶道。
盡管兒女已為肖基清在別處買了新房,但老人仍帶著對“瓷器街”的深深眷戀,留守于此。老人說,他喜歡清靜,習慣了“瓷器街”的生活。也許,是“瓷器街”的那種深厚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他,讓他流連于此,不愿離開。
今年92歲的廖聲泉老人,四十年代在“瓷器街”開豆干店。問及當年“瓷器街”的紅火程度,老人告訴記者,“當年的‘瓷器街’熱鬧得很,肉店、藥店、雜貨店應有盡有。”
圖:袁述凡手繪青花纏枝牡丹春秋坊花瓶
當年熱鬧的“一層樓”
“一層樓”是一個稱呼,其實是一個兩層樓,是一個館子店,也就是現(xiàn)在常說的酒家。“一層樓”的樓下是廚房和配臺(配菜的地方),二樓則是供人用餐的場所。作為當時“瓷器街”上唯一的一家餐館,其火爆程度不亞于如今的任何一家餐館。能在“一層樓”炒上幾個小菜,與朋友小聚,小酌幾杯,在當時,是一件極其愜意的事情。但那多半是有錢人的享受,窮苦人家只有聞香的份兒。
肖基清回憶說,當年自己曾在“一層樓”吃過一碗面,噴香的蓋澆面上放了四五塊白切肉,那香味至今令人回味。
“‘一層樓’只能坐十幾個人,‘瓷器街’的繁華也造就了這么一個餐館,買瓷器累了可以停下來歇歇腳,吃個飯。算是一個好去處。”肖基清如此描述道。
如今的“瓷器街”其實只剩下半條街,另外半條街在九十年代的一場大火中沒能幸免,那場火災后,原址處建起了現(xiàn)在的幾棟樓房,與“瓷器街”剩下的古色古香的半條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層樓’躲過了那場火災,很幸運的被保存了下來,只是可惜了這條‘瓷器街’。這條‘瓷器街’其實蠻有特色的,如果能完整的保留下來,興許可以讓有關(guān)部門搞一個陶瓷文化一條街,開發(fā)起來做旅游來著。”肖基清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臉上露出了惋惜的表情。
瓷器街的傳說
記者所了解的瓷器街,和乾隆皇帝有些淵源,在網(wǎng)上曾流傳著這樣的傳說:一次,乾隆皇帝外出游玩,途經(jīng)景德鎮(zhèn)時,慕名到“瓷器街”來瞧一瞧。結(jié)果轉(zhuǎn)了一圈之后,發(fā)現(xiàn)此處的瓷器頗為精美,便找個地方喝茶歇腳,準備好好欣賞一番。此時,正巧碰上了一個瓷工也來喝茶。于是,乾隆便和對方攀談起來。
“景德鎮(zhèn)的瓷器確實名不虛傳,只是還有些美中不足。”乾隆道。
“你覺得什么地方不好呢?”瓷工好奇地問。
“這里的瓷器太呆板,不會動”乾隆不動聲色地回答道。
事后,瓷工從別人口中得知,當天和他交談的是乾隆皇帝。
打這次碰面以后,這位瓷工就特別留意瓷器的制作工藝,想方設(shè)法要讓瓷器動起來,一次,他在元宵節(jié)看花燈時,無意被旋轉(zhuǎn)的花燈所觸動,引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沖動。不久,他便做了兩個套裝的瓷瓶,外層雕得玲瓏剔透,有各色圖案紋樣鏤空的孔窗,內(nèi)層瓷瓶上描繪了山水人物圖案,再在內(nèi)層瓶底安上一根可轉(zhuǎn)動的軸心,只須輕輕吹口氣,內(nèi)層花瓶便輕輕轉(zhuǎn)動起來。他把此瓶稱之為“轉(zhuǎn)心瓶”。
后來,他托人將“轉(zhuǎn)心瓶”送給了乾隆,乾隆大喜,對此瓶贊賞有加,并獎勵了這個瓷工。
祭師祠的往事
“祭師祠”屬于瓷器街居委會管轄,曾是黃家洲的都昌人聚會的地方。瓷庫中國網(wǎng)記者在如今的“祭師祠”處,看到了一塊約一平方米的石板,上面隱約可以看到“道光七年辛卯仲秋月”的字樣。
“這可是文物啊,上次有幾個自稱是考古的人,到‘祭師祠’門口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看那塊石板,對方又沒出示證件。我還真擔心有人把它給弄走了。這樣的文物要保護好啊。”肖基清不無擔心地說。
據(jù)肖基清介紹,“祭師祠”內(nèi)有陶大、陶二、陶三等石像,黃家洲的都昌人每年都會到此來祭拜,場面相當隆重。最多時有一百多人在此聚餐,一般是在九月份左右。“如果能開發(fā)旅游資源的話,這里(指祭師祠)的文化特色不錯,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