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文化底蘊之“五美”
如今人們收藏紫砂壺只看泥料、工藝、款識、年代,而不知紫砂真正打動人心之處在文化。紫砂壺可以說是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壺上有造型藝術、繪畫藝術,有金石篆刻、詩詞銘文。有學者在總結紫砂壺文化底蘊的時候,借鑒玉之“五德”提出紫砂文化的“五美”。
和之美
“和為貴”的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并不是與“斗爭”相對而言,而是與“同”相對而言?鬃又鲝“君子和而不同”,“和”的精神是以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的,是對多樣性的堅守。紫砂壺的和之美就體現(xiàn)在對萬物多樣性的尊重,在于一視同仁的胸懷一。和一切茶。愛茶人都知道,喝綠茶要用玻璃杯,喝烏龍茶需用蓋碗,但是紫砂壺作為泡茶器皿,既可以用來喝綠茶,也可以喝現(xiàn)在時髦的普洱茶。自明代人們飲茶習慣發(fā)生改變以后,紫砂壺成了最好的飲茶器皿,那時還只有綠茶。直到清中葉以后,有了發(fā)酵工藝,茶的種類多了起來,人們發(fā)現(xiàn),紫砂壺適合于各種茶,能沖泡出最好的效果。茶具砂為首,無論是高貴的普洱、龍井,還是鄉(xiāng)村野老的茉莉花茶,置于紫砂壺中,都可氤氳出最醇正的香氣,流淌出最本真的色澤。
和天地萬物。天地萬物皆可幻化為壺,皆可把玩于掌心之中。瓜果梨桃、人物眾生,在做壺人手中一躍而出,自然會把不同的情感愿望帶到壺上。有一壺名為波浪錐,傳說是當年荊軻刺秦王的武器。但人們企盼和平,希望化干戈為玉帛,化利器于茶水之中。這把壺表達了做壺人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李昌鴻先生曾做一對兒壺,名為雍容華貴。一高一矮兩壺象征夫妻二人,壺上刻有舉案齊眉故事,祝愿人間和和美美。壺可傳情、可達意,紫砂和萬事萬物萬種情愫于壺上,令賞壺人思接千載。
融之美
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要素。大千世界,萬水爭流,匯入大海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人生的至高境界既在合而不同,又講博采眾長,互相吸收!吨芤住匪f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剛柔相濟也是這個道理。壺小乾坤大,萬事萬物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哲理皆融于一壺之中。
融金木水火土。書畫紙張由樹木加工而來,遇火立刻成灰。而紫砂本身是土,又含鐵質,遇水成泥,逢火成陶,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在烈火中融為一體,鍛造出一個通透的新生命。這一鍛造過程不需任何修飾,不像瓷器那樣需要包上一層彩釉。紫砂壺可以說是表里如一,素面素心。
融方圓剛柔。紫砂壺不僅造型上有方圓之分,壺身、壺把、壺嘴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壺上的線條更是有曲有直、剛柔相濟。即使看似圓形的筒身,其橫截面也可以是方形,真是方中寓圓,圓中有方。再細觀壺之神韻,即使氣質剛強似猛士,曲水流長處也自有俠骨柔腸。
用之美
蘇東坡仰天長嘯“天生我才必有用”,道出了頂天立地的豪情!用,是氣魄,是價值所在,更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做有用之才不僅是歷代文人俠士的人生追求,也是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頑石可填海、可補天,落葉化作春泥更護花,萬物之美也在用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
紫砂壺的美存在于使用當中,將沸水注入壺中,觀壺色瑩潤如玉,聽泉眼細流汩汩,茶香裊裊而來,壺在你眼中亦真亦幻,龍飛鳳舞,卻又觸手可及。拿來摩挲把玩,心中頓生愉悅親近之感,亦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紫砂壺能在使用當中愈發(fā)光彩照人,越用越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養(yǎng)壺”。壺靠使用以養(yǎng)生,以養(yǎng)浩然之氣。
紫砂壺的用之美也并非逞一時之強。紫砂壺與茶文化相伴而生,只要茶在,它就有用武之地,就可以日日提醒你不可一日無茶,不可做無用之人。
奇之美
紫砂材質特殊,這是一奇。它具有雙重氣孔結構,可以適合一切茶,泡茶隔夜不餿。而且紫砂材質有類似海綿的吸附性,常沏茶的壺,就是不放茶葉,水中也有茶香。紫砂還可以獨立成陶,是世界上惟一不需要添加其他礦物而獨立成陶的陶土,它本身具有很好的黏結度和可塑性,具備單獨成型的能力,是世上的泥土中最奇特的一種。用這種被稱作“泥中泥巖中巖”的五色土做成壺,出窯時形比冶銅,入手光可鑒人,且越用越有玉感,不能不謂之奇。
紫砂壺表現(xiàn)力強,又是一奇。我們看一幅油畫往往會產生真實的幻覺,當眼睛近距離觀察一幅油畫時,除了筆觸就再也無法看到所表現(xiàn)的其他物體質感。紫砂就不一樣了,用紫砂做成的牡丹壺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芒果壺看上去就是剛從樹上摘下來的芒果,無論從造型、顏色還是質感來看,都惟妙惟肖。遠看如是,近看也如是。紫砂做出來的動物、鳥蟲更是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此外紫砂壺形態(tài)上“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大師級的壺每次都是創(chuàng)作,每一把都有不同,變化多端,幻化無窮。藝術貴在變化,紫砂壺把變化的奇美表現(xiàn)到了極致。
隱之美
隱士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由來已久。大隱隱于市,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文化精英的主流人生觀。從姜太公釣魚,到諸葛亮隱居茅廬,傳統(tǒng)文人的人生哲學是才能得不到施展時韜光養(yǎng)晦,一旦被重用便會鞠躬盡瘁、豪氣沖天。紫砂壺也有這樣的氣魄。
古人評價紫砂土與黃金爭價,紫砂壺可與商鼎周彝比肩,甚至感嘆:“人間珠玉安足。坎患瓣柫w一抔土。”可見在愛壺人眼中,紫砂壺雖不是金子卻也一樣發(fā)光。一把好的紫砂壺流落到哪里都不怕被埋沒,它在日月精華中休養(yǎng)生息,等待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真正價值。而一旦被發(fā)現(xiàn),它尊貴的氣質使它即使放在皇宮里也不會失色。雖然僅是一抔泥土,卻能化高貴于其中。紫砂壺表面無釉色,不以浮華悅人而藏溫潤光澤于泥內,只有在不斷使用當中才會越來越美。這種含蓄、深沉的姿態(tài)也是一種人生的啟迪。
紫砂壺的“五美”是經過藝人的創(chuàng)造賦予的,這五美要在與外部世界的接觸中,在萬事萬物的聯(lián)系中得到體現(xiàn)。品讀紫砂壺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精神的修養(yǎng),寓教于樂,可以凈化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