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紫砂藝術(shù)進入了鼎盛時期。紫砂藝人李養(yǎng)心,是萬歷時人,他擅長制作小紫砂壺,樸素帶艷,世稱"名玩"。李養(yǎng)心的最大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壺乃另作瓦缶囊閉入陶穴"的匣缽裝燒法。還有歐正春、邵氏兄弟、蔣時英等人,他們借用歷代陶器、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紋飾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也廣為流傳。另外被譽為"桃圣"的項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細入微。
圖:太極陰陽紫砂壺套裝
砂藝高手輩出,紫砂器也不斷推陳出新。清初康熙開始,紫砂壺引起了宮廷的高度重視,開始由宜興制作紫砂壺胎,進呈后由宮廷造辦處藝匠們畫上琺瑯彩燒制或制成的珍貴的雕漆名壺。雍正也曾下旨讓景德鎮(zhèn)按照宜興壺的式樣燒制瓷器。乾隆七年宮廷開始直接向宜興訂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壺成為珍貴的御前用品。這一時期紫砂大家有陳鳴遠、邵大享等名家,陳鳴遠是繼時大彬以后最為著名的陶藝大家。陳鳴遠制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顯,壺蓋有行書"鳴遠"印章,至今被視為珍藏。據(jù)《陽羨名陶錄》記載"鳴遠一技之能世間特出"。著名現(xiàn)代宜興紫砂陶藝家顧景舟先生評價說:"我從事砂藝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藝家首推陳鳴遠。"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他的作品銘刻書法講究古雅、流利。其傳世作品也僅有難得的幾件。另外此時期的名家還有虔榮、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陳觀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間,宜興紫砂又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紫砂茶具式樣繁多,所謂"方非―式,圓不一相"。
在紫砂壺上雕刻花鳥、山水和各體書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慶以后,并逐漸成為紫砂工藝中所獨具的藝術(shù)裝飾。不少著名的詩人、藝術(shù)家曾在紫砂壺上親筆題詩刻字!渡皦貓D考》曾記鄭板橋自制一壺,親筆刻詩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此時最著名的是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此人工于詩文、書畫、篆刻,時任江蘇溧陽知縣,特意到宜興和楊彭年制壺,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楊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瓏,不用模子,隨手捏成,天衣無縫,被人推為"當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壺。陳曼生設(shè)計,楊彭年制作,再由陳氏鐫刻書畫。其作品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鑒賞家們所珍藏。所制壺形多為幾何體,質(zhì)樸簡練、大方,開創(chuàng)了紫砂壺樣一代新風。曼生壺銘極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風格至陳曼生時期才完美地與紫砂融為一體,使宜興紫砂文化內(nèi)涵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