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藝術深邃浩渺,陶瓷繪畫、陶藝雕塑、現(xiàn)代陶藝設計、釉彩和高溫窯變等,陶瓷藝術家能在某一門類取得獨到技藝,已屬不易,而要是在這諸多工藝和門類上觸類旁通,做出屬于自己的特色來,那更可謂鳳毛麟角,難能可貴。
“土生土長”于瓷都的陶瓷藝術大師孫燕明,卻憑了自身的聰慧和30年不舍的追求,硬是在多個領地獲取了屬于自己的“技巧”和創(chuàng)意,其造詣得到行家的充分肯定。
孫燕明1962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鎮(zhèn),1984年畢業(yè)于景德鎮(zhèn)陶瓷職工大學陶瓷美術專業(yè)。在他的筆下,眾多表現(xiàn)江南山水風光的作品,都帶有一種超然的神韻和人文精神,從中透出讓人振奮的亮點。一組《浮梁風光》系列瓷瓶,展現(xiàn)的是一幅江南田園風俗畫卷,畫面清新疏朗,景色恬靜,展于人前,如有縷縷郁郁鄉(xiāng)風襲來,讓人頓感置身仙境,美感暈染的愜意溢滿心胸:潔凈的畫面中,如帶的清亮瑤河,夏耕時節(jié)的原野,與茂林古村、漁舟小橋、牧童水牛、忙碌農人相映成趣,豐富而自然,構圖張弛有度,節(jié)奏明快而富有動感,渾然天成。
獨樹一幟的孫燕明不僅從自然山水和民間百物中選材與提煉,而且善于從傳統(tǒng)文化里擷取精粹,因而他的作品充滿了古典文化的韻味和新文人畫氣息。孫先生注重實踐創(chuàng)作,又沉得下心讀書,從古典文化中挖掘和汲取養(yǎng)分。各歷史時期的優(yōu)秀陶瓷文化、哲學、文學、繪畫理論、其他門類的工藝美術等,這是孫燕明不斷挖掘的一口口深井。從表現(xiàn)形式、情感釋放到理念彰顯,他潛心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最佳契合點,從而跳出繁縟沉悶的窠臼和缺乏風骨的西方翻版。他一方面把藝術觸角伸向更久遠的傳統(tǒng),在畫作中融合了青瓷的簡潔素凈、宋鈞的窯變斑駁、唐三彩的富麗典雅。另一方面,又吸收大量現(xiàn)代元素,像運用窯變花釉和色泥絞胎法來鋪陳人物畫的背景,像利用窯變花釉的自然滲化來表現(xiàn)山石的紋理和陰陽向背,以替代傳統(tǒng)的各種皴法等,因而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
正因孫先生有了這種帶了現(xiàn)代元素進入傳統(tǒng),又從傳統(tǒng)自如出來的創(chuàng)新風格,形成了他自成一格的既有別于傳統(tǒng)又有別于現(xiàn)代的“孫體”藝術,被人稱之為新古典主義陶藝。陶藝作品《絲綢之路》是其代表作之一。絲綢之路是唐代長安通往中西亞的漫漫商路,在那遙遠的歲月里,滿載貨物的駱駝隊穿越茫茫沙漠和戈壁,一路艱辛。但這一題材在孫燕明筆下,卻成了溫馨之旅。一群魁偉的駱駝,昂首遠眺,沒有失望和疲憊,渾身散發(fā)著自信,除了頭和足外,其身軀和鬃毛均由黃花釉自然流淌而成,無論色澤還是外形都十分逼真生動。駝背上坐著一群美艷的仕女,與健壯的駱駝形成反差。仕女、唐服、胡笳、曲笛……畫面意境高遠,構圖精巧,把大唐的興盛和華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孫燕明從藝30年,一直孜孜以求,在繪畫、陶瓷釉彩及高溫窯變等工藝領域里不斷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在繪畫上精益求精,而且對整個制陶工藝的流程配釉、拉坯、利坯、吹釉、浮雕、捏塑陶藝、燒制梭式窯等等都技藝到位,正因有了圍繞陶瓷制作多門類工藝的精到理解,才有了他“游刃有余”的創(chuàng)新。
行家評價說,孫先生亦古亦今、亦奇亦平、亦真亦幻、亦形亦神,清新而不繁瑣、雅致而不妖艷,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始終保持了獨特的藝術個性,因而他的陶藝作品煥發(fā)出了天人合一的藝術魅力。
孫先生近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喜愛,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2005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2006年評為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2007年獲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008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9年被評為研究員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