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收藏熱,肇始于改革開放之初。民眾從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發(fā)展為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有了閑情、閑時、閑錢,開始尋尋覓覓,到處尋寶。我所經(jīng)營的正泰瓷社,就是在這樣的形式下走上了經(jīng)營當代藝術陶瓷的十年漫漫路。
當代藝術陶瓷市場的現(xiàn)狀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藝術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審美的體驗,同時是作為一種投資獲利方式。人們對當代藝術陶瓷的認識也是從無到有,從工藝品到藝術品,逐漸成為精神產(chǎn)品的。最近十年,當代陶瓷藝術在媒體、藝術家、收藏家、包括經(jīng)紀人的不斷推動下已成為市場的新寵,受到海內(nèi)外藝術家、收藏家的青睞。一些曾經(jīng)對新瓷不屑一顧的古瓷愛好者如今也轉(zhuǎn)而關注當代作品。市場空前興旺,收藏、研究、投資現(xiàn)當代陶瓷藝術的群體迅速膨脹。一些知名度高的工藝美術大師、老藝術家及資深教授備受關注,其作品已經(jīng)由買方市場轉(zhuǎn)化為賣方市場。中國嘉德自2008年春拍之后的四場現(xiàn)當代陶瓷藝術專拍的成功及可觀的成交率,充分說明了市場的逐步成熟及藏家的熱情。同時一級市場上如陸如、戴榮華、李菊生等大家的作品幾乎達到了持幣待購的程度。隨之帶來的是作品價格不斷攀升,比如戴榮華作品(以百件粉彩人物瓶為例)2004年價格是4萬元,2006年是8萬元,2008年是18萬元,2009年則達到26萬元以上; 陸如作品從2005年的2萬元至今直逼10萬元;李菊生作品自中國嘉德拍賣四連冠后更是起步價即40萬元。這說明供求關系的變化——價格是市場給予的。從投資的角度看,先前的收藏者無一例外的成了最大的獲益者。
2008年以來,在金融危機的寒意下,當代藝術陶瓷這個剛剛掘起的藝術品“后生”反而不動聲色地逆市上行,如一抹曙光讓投資者們刮目相看。作為一級市場自然是同樣紅火,銷售額成倍增長,正泰瓷社的銷售勢頭異常繁榮,因為頂級大家名作云集,引無數(shù)有智慧的投資收藏者競趨門庭。盡管眾多古玩店鋪門可羅雀,但當代瓷店確經(jīng)常是高朋滿座,這足以說明如今以年代論英雄的判斷標準正在慢慢轉(zhuǎn)變,“唯古是取”的思想在逐漸淡化。
應該關注的熱點及審美取向
古瓷美器當屬官窯,而當今收藏者關注當代藝術陶瓷作品實質(zhì)上是在選擇藝術家。
中國自古就是人才輩出的泱泱大國,一個世紀百年,能在中國藝術史上留名的藝術家不過數(shù)十位。如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等,更有大批的所謂藝術家隨歲月流逝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景德鎮(zhèn)藝術陶瓷承載著我國數(shù)千年陶瓷文化底蘊,備受世人的青睞,自古以來,為帝王及達官權(quán)貴制作官窯貢品瓷器的陶瓷藝術制作者不計其數(shù),然而大部分屬工匠而非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家不僅靠勤奮努力勞作,更重要的是有天賦和氣質(zhì),學養(yǎng)深厚,加之多年歷練的藝術功底。文化和創(chuàng)造力是藝術作品的靈魂,僅靠商業(yè)運作似乎是制造不出藝術家的。當代從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國家級大師僅景德鎮(zhèn)就有31位,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更是數(shù)量龐大,還有美術、陶瓷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究竟有幾位能不愧為被收藏者追逐的大藝術家,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留下一筆,成為中國的達芬奇、畢加索?明智的收藏者肯花時間去認真考察和研究。筆者認為,德藝雙馨是收藏者考察藝術家的首要標準,對于藝術家而言,審美情趣高,品格高尚,眼高才能手高。正如文徵明所說:“人品不高,用墨無法”。郭若虛言:“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高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而又神,斯能精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學院教授李菊生曾如此評價陶瓷藝術作品:“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能散發(fā)出穿透時空的光芒,能與收藏者產(chǎn)生共鳴,藏者看到她會歡欣鼓舞,心領神會,甚至熱淚盈眶,這不僅僅是藏者的心靈感悟,更是藝術的感染力”。鑒賞藝術不可全憑作者的頭銜去猜度,要以藝術的尺子衡量。李菊生是在用心和藏者溝通,他的高溫色釉作品是將油畫,中國畫元素結(jié)合瓷上繪畫,以濃重的陶瓷語言展現(xiàn),藝績斐然,為此他的作品才受到了中外收藏界的追捧。
當代藝術陶瓷的藝術風格迥異,流派繁多,收藏者多根據(jù)自己的審美取向選擇。
當代藝術陶瓷作品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發(fā)現(xiàn),她作為資源匱乏的古瓷的延伸和替代品,起到承上啟下、填補空白的作用,相對傳統(tǒng)題材、文化內(nèi)涵深厚且工藝獨特的創(chuàng)新作品最容易被收藏者接受。如戴榮華,他從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50余年,對古彩、粉彩裝飾頗有研究,被譽為當今古彩的傳人。擅長人物仕女、童趣,兼攻花鳥、山水。作品不浮于形式而重內(nèi)涵情感,裝飾新穎,技法全面,格調(diào)高雅,畫風獨特而自成一格。陶瓷學博士熊寥如是評價:“戴榮華先生的陶瓷裝飾瓷畫,在當今藝壇中可謂獨樹一格。他創(chuàng)作的瓷畫,不僅具有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深層的藝術內(nèi)蘊,而且還呈現(xiàn)出深刻的歷史感和現(xiàn)實感。他的手筆,都深深烙下他那獨特的審美軌跡,畫到如此境界,可謂神矣!”;陸如數(shù)十載潛心創(chuàng)作寂寞耕耘,突出的特點是在作品中引入了中國畫的氣韻與格調(diào)。以他國畫的筆調(diào)表現(xiàn)青花藝術,在陶瓷上展現(xiàn)國畫的美感,形象生動,構(gòu)圖巧妙,筆法精到,氣勢宏闊而不失其巧,意境深邃兼具書卷文墨之氣,裝飾布局與陶瓷器型渾然一體,具有裝飾的連續(xù)性和延伸的感覺。美術評論家徐恩存先生贊譽陸如作品神奪天工,韻出造化;李菊生油畫造詣很高,中國畫也在全國性展覽中獲獎。他的陶藝創(chuàng)作在吸收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巧妙大膽地借鑒了西方繪畫技巧,布局空靈,氣韻生動而富有節(jié)奏感,注重陶瓷語言的錘煉,高溫顏色釉作品卓而不群。其落筆生動隨意,加之深厚的造型功底,行筆流暢而準確,作品中的形象在簡約筆畫中極為傳神。美國阿芙雷德大學教授、著名陶藝家溫·海格比這樣評論李菊生:“作品的美顯現(xiàn)他在陶瓷上繪畫時恰倒好處的捕捉奧妙瞬間的能力,他的卓越藝術才能以及領悟力讓我們領略了詩人對世界永恒美的洞察力。他的作品使我們想起了中國陶瓷昔日的光輝也預示了一個無限的前景,他是釉、火和詩人畫筆的大師。”還有汪桂英——承前啟后的汪派傳人,中國山水瓷畫大家;周國楨——當代陶藝雕塑之父;鄒寶林——將神話典故躍然瓷上的傳統(tǒng)技藝繼承人。這些藝術家的高超水平和非凡技藝,無一例外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的展現(xiàn),是各自藝術領域內(nèi)的佼佼者和領軍人物,在當代陶瓷收藏界具有相當高的聲望,無論是金融海嘯還是通貨膨脹,都不能阻擋藏家的熱情,追逐的收藏者甚多。收藏他們的作品價格穩(wěn)定,保守無風險,且價值穩(wěn)步攀升。
市場走到今天是必然的——當代藝術陶瓷融合了許多中國的藝術元素,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特征,作為一種藝術品,它時尚、前沿,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精神風貌,成為這個時代的符號。但對于相對傳統(tǒng)的作品有精華同時有糟粕,不可能全盤吸收或否定,一些題材陳舊,技法不出新的作品盡管帶有大師頭銜,依然不被藏家認可。
市場是殘酷無情的,這說明收藏者絕大多數(shù)是理智具備前瞻性的,考察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和能否在藝術史上占有地位。藏家需要的是藝術含量高、陶瓷繪畫技法出新、文化內(nèi)涵深厚、個人風格獨特、陶瓷裝飾語言濃重,以及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陽春白雪”,而非一味擬古的傳統(tǒng)作品。
當代陶瓷藝術的發(fā)現(xiàn)與傳播者
當代陶瓷藝術品收藏者大凡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藝術修養(yǎng),理智有主見而不盲目跟風,甚至作充分的調(diào)研準備,他們會仔細研究哪位才是真正值得付諸心血和財力的藝術大家及作品。在選對經(jīng)紀組織及代理商的同時,也是選擇藏品及規(guī)避風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聰明的收藏者初涉收藏市場的時候,往往選擇“借腦袋”和“借眼力”的辦法。“借腦袋”就是傾聽行家的意見,行家給他出謀劃策,提供收藏的思路和方法;“借眼力”是借用行家的知識和經(jīng)驗,去鑒別藏品的真與偽、優(yōu)與劣,從而保障自己不走彎路,不栽跟頭。然而合格的有智慧的代理商經(jīng)紀人首先是市場的引導者,熱愛藝術陶瓷,有責任感和前瞻性的,有能力對作品藝術含量和工藝水平進行篩選,把好進貨關。立足投資收藏者,做藏家的理財師,權(quán)衡經(jīng)濟利益和名譽口碑孰重孰輕,熟悉作者及其作品藝術、工藝特點,點評解讀作品,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傳輸給藏家,完成作品的最終創(chuàng)作,使藝術家的精心之作能得以傳承,更希望給每件作品找到滿意的歸宿。
正泰瓷社十年來始終崇尚名家代表作的精益求精的原則,不搞筆會,遠離筆會作品。每件作品無論大小,均來源于作者本人,為求得精品力作,不惜多次與藝術家交流,懷著虔誠之心審慎為之。與其說經(jīng)營當代瓷器,不如說是傳承一種文化的載體,用特殊的經(jīng)營模式培養(yǎng)和引導著熱愛當代藝術瓷的朋友;實行按揭,只要藏家看中某件作品,盡自己所能付出首付,剩余的可以分期付清,且沒有利息;預付定金,藏家和客戶付完訂金,在雙方約定的時間前來購買,還是按照當初所定的價格,而不是今天已經(jīng)漲了幾倍的價格;允許退換,只要是藏家從瓷社購買的藏品,如果沒有損壞,可以退換或幫藏家找到滿意的買家。經(jīng)常舉辦藝術家與藏家,藏家及愛好者見面交流,以此增強作者與藏家之間的交流和信任,建立收藏信心,分享快樂。提供多年精心挑選珍藏的眾多作品與同好共賞。希冀讓朋友們從多方面感受當代陶瓷的藝術魅力與生命神采。正泰瓷社就是這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架起一座連接藝術家與藏家之間的橋梁,傳承著藝術——做名家作品的流通,盡心竭力地為當代陶瓷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一點點推動,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個日益成熟的市場。
收藏家也要具備專業(yè)研究的熱情,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任何成名成家的收藏家,都是一流的鑒賞大家。無論是名垂青史的字畫收藏家張伯駒,還是中國瓷器收藏家孫瀛洲先生,無一例外。
陶瓷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者需要自覺擔負起歷史的使命感,從而創(chuàng)作出時代的精品。我們擁有優(yōu)秀的當代陶瓷藝術家,而當代陶瓷藝術品又擁有那么多的欣賞者、擁戴者,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當代陶瓷藝術作品投資收藏時代也就指日可待了。
未來市場前景展望
如今,藝術收藏市場成為第三大朝陽投資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形成世界性的共識。作為當代高端陶瓷藝術品的收藏,未來一定會有相當?shù)馁Y金介入來推動這方興未艾的市場。收藏是投資而非一般消費,給我們帶來的首先是心靈的陶冶,藝術的熏陶和視覺的享受。藏品升值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更是收獲,以此檢驗我們的才智。有時精神上的獲取甚至大于物質(zhì)上的所得,我們享受的恰恰是收藏的這個過程。
相對于古瓷而言,當代藝術陶瓷作為嶄新的投資收藏門類,其優(yōu)勢顯而易見,F(xiàn)當代陶瓷藝術品以其獨特的工藝,強烈的時代性、獨創(chuàng)性、學術性以及視覺沖擊力征服了藏家,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和經(jīng)濟價值是其他許多藝術品門類難以比肩的。而且藏家的收藏心態(tài)也逐漸成熟,關注更多的是藝術價值。同時,當代藝術陶瓷不存在斷代的難題,作品價值的高低顯而易見。加上市場剛剛起步,價位依然偏低,未來升值空間較大。
談價格,是個敏感問題,而參考正泰瓷社近年的銷售價格不難看出,盡管這些年大師作品價格不斷地上升,但比較當代油畫和其他藝術品類,現(xiàn)當代藝術陶瓷依然是個價值洼地。就如同站在三層樓觀看地面是有高度,但比較摩天大樓或珠峰則是小巫見大巫了。陶瓷作為一種載體,睹之有型,叩之有聲。它的繁復工藝及視覺效果,是任何一種載體也無法比擬的。
另外,中國當代藝術陶瓷也有著宏大的國際市場支撐。目前國際上認可的最大的當代藝術品投資有兩大類,一類是油畫,另一類就是中國的藝術陶瓷。國內(nèi)外的美術界都非常重視中國當代藝術陶瓷的發(fā)展,因此這個投資收藏項目非常值得期待。
當代藝術陶瓷作品不僅接受國內(nèi)收藏市場的檢驗和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檢驗,也需要接受更高端審美品位收藏家的檢驗。談到這點,就不能不談收藏的理念問題。真正的收藏大家是建立在收藏者的個人愛好基礎上,且不僅僅滿足于個人的興趣,還要作為一種事業(yè)付諸熱情,甚至成為一生的鐘愛。古今中外大的收藏家更會連續(xù)幾輩人接續(xù)這個事業(yè)。如香港著名收藏家、云海閣主人張宗憲,作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及古董商,他曾說過,“收藏家絕不是三天五天的收藏,真正的收藏家至少收藏20年、30年,甚至一輩子,并且最后捐給博物館或相關學術機構(gòu),這樣才能算真正的收藏家!”他認為,收藏只能是投資而非投機,好的收藏家,首先要有這方面的興趣,肯學,還要多看、多聽、多買。
美國拉斯維加斯娛樂業(yè)的顯要人物億萬富翁斯蒂芬·A·韋恩,是當今世界級的藝術收藏家之一,他的說法更能代表收藏家的觀點——“收藏家他們明白自己所擁有繪畫絕對是物超所值,同時他們也知道如果把這些畫賣掉了就再也找不到替代品。”對于于收藏家和投資人的不同,韋恩給出的標準是“收藏家對作品的欲望要高于他對錢的欲望。”他們的共同點除了都具備大量收藏資金之外,藝術品還是一種生活的必需,是一種生存的激情,而對更多的收藏家而言藝術品更意味著以上兩種價值的結(jié)合。因此在當下這個“價值優(yōu)先”的時代,糾纏于藝術市場將走到多么高的位置?它何時能夠發(fā)展到頂峰?對于收藏者而言無疑是庸人自擾。而堅持所謂的“價值優(yōu)先,品質(zhì)精良”,既是藏家的不二法門,也應該是藝術作品投資人的不移原則。
可喜的是,當代藝術陶瓷收藏者是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的發(fā)現(xiàn)者。他們不僅具備了專業(yè)研究的熱情和水準,建立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收藏體系。更加令人欽佩的是,許多藏家不但傾注了大量的財力和精力,更凝聚了多年乃至一生的心血和智慧,他們以自己的努力成果,積累物質(zhì)文化財富,作為歷史長河中有限階段的傳承和保護者,通過系統(tǒng)的主題收藏,讓藝術品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整合,延續(xù)中國文化,煥發(fā)新的價值,并最終服務于國家和社會,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