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彼岸的果實,我們閱盡了喜悅與憂郁的輪回,依舊在這條不尋常的路途中跋涉。回顧一段段旅程,有的人在原點起步,有的人在中點徘徊,有的人在末點回味......創(chuàng)業(yè)路漫漫,如何走得更好?
叢林里,小狐貍受不了媽媽的嘮叨決定要離家出走,但是在離開家之前它卻什么也沒拿,僅僅是一時的沖動讓它沒有考慮實際的生活問題就匆匆離開了家。
小狐貍走進了自己家對面的大森林。一路上的風景讓它很陶醉,走在一條小路上的時候它看到地上有一根枯樹枝,它把樹枝拾起來,說:“嘻,肯定有用。”
走了一段路后,它看見一群搞野炊活動的孩子因為撿來的柴火很潮濕,一個個被熏得眼淚直流。于是,小狐貍對他們說:“我這里有一根干的枯樹枝,如果你們愿意的話,我想和你們交換一塊面包。”于是孩子們很高興地同它交換了。
小狐貍拿到面包后并不覺得餓也就沒急著吃,它又繼續(xù)前行。在路上它碰見一個賣陶罐的小男孩正餓得哇哇哭,于是它又用面包換了男孩一個陶罐,它說:“嘻,肯定有用。”
在走過一個小姑娘趕的羊群前時,它看見小姑娘用來擠羊奶的陶罐破了一個大口子,羊奶邊擠邊漏,于是它對小姑娘說:“我這里有一個好陶罐,如果你能給我一只小羊羔的話我就同你換。”于是,小狐貍又滿意地得到了一只小羊羔。
后來,小狐貍牽著小羊羔走了很遠,它終于覺得又累又餓,于是想到了媽媽,它想回家了。但是在這短短的一天出走的時間里,它卻沒有空手而歸。
故事的表面可能影像一部分創(chuàng)業(yè)者從一無所有,到第一桶金,再到有所斬獲。實踐的過程,也是很淺顯的道理,各取所需。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不是真正明白各取所需的真諦。
很多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把自身的利益與客戶捆綁起來,只看到了眼前的得失,沒預見長遠的合作。就像單前“我追客戶”,單后“客戶追我”。一錘子買賣,敲響的只能失敗的前奏。這無論從創(chuàng)業(yè)的角度,還是做人的準則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現象。
創(chuàng)業(yè),是一條長遠的道路。路上的絢麗風光我們報以微笑,路上的風和日麗我們報以感恩,路上的風風雨雨我們需要忍耐與堅定,路上的種種選擇我們要駐足思考再做定奪。就讓我們懷著坦蕩真誠的心去創(chuàng)業(yè)吧,做物質和精神同樣富足的創(chuàng)業(y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