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龍泉鬲式爐
上海 錢漢東
大英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作為中國古陶瓷研究者,筆者渴望欣賞那里收藏的中國陶瓷器。在英倫島國,我決然放棄參觀倫敦市容的機會,懷著期待和激動的心情,早早地來到了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又稱國立歷史、考古、藝術及民俗學圖書館和博物館,與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并稱世界三大頂級博物館。大英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最早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之一,它的創(chuàng)立年代可上溯至1753年。在長達250多年的漫長歷程中,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已經(jīng)突破600萬件,來自世界各地。藏品包括浮雕、版畫、徽章、錢幣、手稿、書籍、陶瓷、青銅器、書畫等,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該館為此設立了古代埃及部、古代希臘羅馬部、古代英國及中世紀部、古代西亞部、東方部等10個部門,對這些數(shù)量驚人的文物藏品進行管理和研究。
第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文物收藏豐富精彩,令人難忘。這里向人們展示的是一部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史,遠古石器、新石器時期的玉器及彩陶、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jīng)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登峰造極的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應有盡有。據(jù)說這里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徜徉在33號展廳,華夏古代文明的代表作一一展現(xiàn)眼簾:六千多年前的半坡聚落的紅陶盆及尖底瓶,新石器時代的玉琮和馬家窯文化彩陶,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鐵劍,六朝時期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器物,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以及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書畫、地圖、銅幣、絲綢、景泰藍、漆器、鼻煙壺…… 展品中陶瓷器占70%左右,凸顯出“china”的地位,讓人大飽眼福。
從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展出的全是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精品,價值連城。不少器物我是第一次見到,有的雖是多次在圖錄中看到,如今算是識得“廬山真面目”。廳中央墻上的巨幅壁畫尤其引人注目,它來自山西清涼寺。壁畫上畫有三位菩薩,體現(xiàn)了盛唐人物繪畫的風格。壁畫前放著3尊三彩瓷雕塑:左為明代的道人,中為遼代的羅漢,右為笑口常開的明代彌勒。中間這尊來自河北易縣八佛洼的遼代羅漢,眉慈目秀,目光炯炯有神。它釉色滋潤,高約兩米,如此大型瓷塑,實乃稀世珍寶。
馬家窯彩陶位于進館的右側,我在那里站了很久,默默地與那尊富有激情的渦旋紋彩陶罐對話。我身旁的一對老外夫婦帶著孩子,不住地贊嘆馬家窯彩陶的精美,孩子在十分專注地欣賞。遠古文明與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時的人們幾乎都傍水而居,整個歐洲的城市也幾乎都建在江河海邊。懷著對滔滔江水的崇拜和敬畏,馬家窯先民把自己的感受真切地描繪在彩陶上。馬家窯彩陶上那流暢自然的線條,帶給觀賞者的不僅是流動的節(jié)奏和妙不可言的韻律,而且透露了先民們的生活信息和生活理念。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這里也有展示。汝窯瓷器,天下傳世品不超過百件,國家的大博物館里有一件汝窯瓷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早在南宋時期汝窯瓷器已十分罕見,南宋周《清波雜志》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明清兩朝談及宋代名窯,首推汝窯。正是物以稀為貴,后世談瓷者對汝窯往往津津樂道。但這里一下子展出汝窯瓶、洗、碗、茶盞等6尊,且造型典雅,釉色素淡,其高貴精美程度,可與臺灣故宮博物館所展汝窯器相媲美。這里還有一件寶物值得一提,即遼代白瓷有翼美人魚提梁壺,可能是文房用品,也可能是祭祀禮器,器形雖不大,但精巧無比,看得出工匠是費了心思的,讓人遐思無限。
元代磁州窯人物故事枕,畫工精巧,用筆嫻熟,下面有落款“漳濱逸人制”。元代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后,廢除了科舉制度,讀書人蒙受極大的屈辱,一部分沒有出路的文人迫于生計,只好降低身價,被迫放棄“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道路,不惜委身加入磁州窯創(chuàng)作之列,他們的加盟,推動了磁州窯工藝水平的提升。
元青花如今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拍出了天價。這里展出的一大批元青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那件魚蓮紋大盤足有二尺見方,畫面相當傳神,四周水草豐盛,中間鱖魚生動。外圈的蓮花紋構圖也十分巧妙,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寓意深長。
明代五彩、青花瓷器展品幾乎都是景德鎮(zhèn)燒制的官窯器,五彩繽紛,花枝招展,正合西洋人喜歡華貴熱鬧的個性特點,極具觀賞的藝術效果。最名貴的要數(shù)明成化的斗彩雞缸杯。據(jù)趙汝珍著《古玩指南》記載:“明成化窯斗彩雞缸杯,現(xiàn)存僅三只。”而大英博物館就有兩只,真讓人大開眼界。明成化年間一改永樂、宣德以來雄健豪放的制瓷風格,瓷器造型玲瓏秀麗,色調柔和寧靜,胎釉細潤晶瑩,畫面淡雅幽婉,以其輕盈娟秀的風韻獨步一時。尤其成化斗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成化皇帝有戀母情結,后宮美女如云,可他卻偏偏寵愛比他大18歲的萬貴妃,到了40歲時還無子,朝廷上下都十分焦慮。宮廷太監(jiān)制作起嬰戲圖、百子圖等,祈盼皇帝早生王子,傳承皇位,這些圖案在民間流傳開來。或許是出于成化皇帝賞賜后宮的需要,器物都比較精細巧妙,故俗有“成化無大器”之說。明正德皇帝在位16年,縱情聲色,后因大興土木不惜掠奪人民土地,激起反抗。正德年帶款五彩瓷器比較少見,這里展示的香爐、花瓶、碗盆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寶。
工藝精巧的明代陶塑民居建筑群落模型,灰陶制作,初看還以為是東漢時期的陪葬品,但看到其中主廳前的一把椅子為明代風格,這才知是明代的東西。漢時還沒有桌椅的概念,人們席地而坐,用的是案幾。這里館藏的一座明代五進陶塑建筑,有牌樓,有壁照,有廂房等,氣勢不凡,令人耳目一新。這應是豪門或大戶人家的宅院的縮影,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實物。
展品中數(shù)量最多的要算龍泉青瓷和德化白瓷,造型、釉色出神入化。其與同時期歐洲及古埃及等文明的粗俗藍釉陶器相比有著天壤之別。碧綠如湖水的龍泉青瓷和潔白似冰雪的德化白瓷是我國最早進入西歐的瓷器之一,故有特殊的地位。宋、元、明三代最好的龍泉青瓷器都聚集在這里,有香爐、佛像、葫蘆瓶、蓮花碗等,造型別致,流暢典雅,釉色精美。明代龍泉青瓷初到法國巴黎,即在上流社會引起轟動。據(jù)說法國人被它青翠典雅的釉色所陶醉,一時又找不到恰當?shù)脑~語來形容這美麗的釉色。當時法國正上演《牧羊女亞司泰來》,該劇描寫牧羊人雪拉同和牧羊女亞司泰來的愛情故事。雪拉同出場時穿一件非常漂亮的青色衣裳,人們認為只有舞臺上雪拉同那件衣裳的顏色,才能與龍泉青瓷的釉色匹敵,因此歐美國家稱龍泉青瓷為“雪拉同”。馬克思當年曾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撰寫他的偉大著作《資本論》,在這個閱覽室的書架上,也有不少精美的德化白瓷佛像陳列。明代瓷塑大師何朝宗或其他工藝師的精品造型非常精美,英國人對德化白瓷的偏愛程度在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