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與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活動上,由湖南省陶瓷行業(yè)協(xié)會選送的124件(套)作品,共獲得48項獎。從獲獎情況看,傳統(tǒng)陶藝類作品(釉下五彩瓷)獲獎率較高,比全國平均獲獎率的30%高出8個百分點。其中張小蘭的《圓源》,丁海波的《古香》,譚金輝、喻輝的《農家樂系列》三件(套)作品獲金獎。銀獎5件(套);銅獎20件(套)等。
醴陵釉下五彩瓷走過了百年興瓷之路,期間有無數的藝術家和企業(yè)家風雨同行。醴陵五彩瓷走過的五次生死大轉折,給醴陵陶瓷繪上一層歷經風霜的成熟神韻。
1903年在景德鎮(zhèn)細瓷、日本“洋瓷”的大量涌入之下,逼得在本土市場都不得不節(jié)節(jié)敗退的千年醴陵瓷業(yè)瀕臨破產。在創(chuàng)業(yè)進士熊希齡的復出后才終于在世界舞臺上驚艷亮相,成功首發(fā)。
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作品《扁豆雙禽瓶》在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時,引發(fā)轟動效應,與國酒茅臺一起榮獲金獎,將醴陵釉下五彩瓷推向了國際舞臺。醴陵釉下五彩不僅藝術上始于此,公司治理也成于此。這第一次轉折讓醴陵陶瓷走向一條技藝和經營上的深度變革之路,打破了1000多年土瓷發(fā)展的作坊風格,兩次轉折為醴陵陶瓷今日發(fā)展到如此高度奠定了牢實的基礎。
有了瓷業(yè)學堂匯集的科研人才,加上資本雄厚的瓷業(yè)公司,醴陵釉下彩的技術研發(fā)才進入了嶄新的層次。在瓷業(yè)學堂匯集的科研人才及資本雄厚支撐下,醴陵陶瓷由當時的釉下單色瓷向釉下五彩瓷過渡,并讓世人耳目一新。
正值火熱之際,醴陵陶瓷又面臨著企業(yè)管理混亂,公司岌岌可危。黃興的摯友龍璋力挽狂瀾,在管理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對工人實行特別包工制度,銷售上創(chuàng)立了“六承銷”體制,再次讓醴陵陶瓷走出歷史低谷。遂后,醴陵陶瓷又經歷第四次、第五次生死轉折點,1918年“護法戰(zhàn)爭”開始,1930年,成立了24年的瓷業(yè)公司倒閉。
陽光總在風雨后,新中國成立之后,醴陵轉折型的人物林家湖出現。興辦陶瓷工人業(yè)余美術培訓班,成立醴陵陶瓷研究所,培養(yǎng)人才和網羅人才,醴陵陶瓷奇跡般地再次崛起。直到1999年,國光瓷業(yè)的上市又退市,讓醴陵陶瓷興瓷之路不再平凡。
如今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世界聞名,技藝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紋樣五彩繽紛,艷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變化豐富。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樸深沉;既可以瑰麗,又可以淡雅,淡妝濃抹總相宜;既可家庭選用,又可進入高級餐廳、賓館,又能適用各種氣氛所需要的色彩要求。適用廣大群眾的不同愛好和用途的需求。在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經百年風雨,走不平凡路的醴陵陶瓷,她不僅傳承著中華渾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歷史的延續(xù),她還架起一座中華通向世界的橋梁,向世界散發(fā)著中華獨特神韻。
創(chuàng)意來源:
金獎作品 張小蘭 《圓源》(一組七個)
《圓源》:源,生命之根,萬物之源。游走于世上一生,仿似圍繞地周之心行走一圓,起點,源點,結點,一切一切在默默無聞,順其自然的運行著,看似充血的眼球是社會無形壓力擠壓的結果,而那一筆悵然的藍色,則是作者一種以“釋然”的心態(tài)看世界的體現,走完無數個圓圈,經過無數個源點,人生,還是這樣周而復始,看破圓源,又何須自尋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