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一首《青花瓷》傳唱中外,青花瓷是中國瓷器史上一朵奇葩。但誰又知道,在青花瓷上還暗藏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歷史學(xué)家往往可以按照青花瓷上的紋飾發(fā)現(xiàn)歷史背后的故事,這些都被稱為“瓷器密碼”。從上周日開始,全國50多位青花瓷研究專家云集瓷器之鄉(xiāng)景德鎮(zhèn),舉辦了古代青花紋飾學(xué)術(shù)研討會,南京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經(jīng)過專家研究被解開了歷史之謎。
“乘槎圖”上非張騫而是鄭和
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大的一個事件,但對于歷史學(xué)家而言,這么偉大的人物,這么驚天動地的事件,歷史上留下的痕跡似乎太少。其實百姓心中有桿秤,在明代的民窯青花瓷畫上對鄭和的褒揚并非鮮見,只是更含蓄罷了。此次研討會上,南京一位收藏家收藏的一塊明代弘治年的青花瓷畫“乘槎圖”引起了眾多專家的興趣,這片瓷片上畫著一個人坐在一個彎月形或樹枝狀的木槎上。
“這樣的畫意過去一直都叫張騫乘槎,槎就是木船,張騫為漢代外交官,出使的地區(qū)多為內(nèi)陸,跋涉在這些地區(qū)的工具應(yīng)該是車馬,用得上槎嗎?”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認為,這片瓷畫完全是另有所指,是在暗喻一個真正的乘槎人,那就是鄭和。
李紹斌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理由,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船都是南京龍江寶船廠生產(chǎn)的木質(zhì)海運船,就是鄭和下西洋乘的“槎”。張騫出使西域,鄭和出使西洋,誰乘車馬誰乘木槎,非常清楚。“出使的目的相近,況且又是明代的青花瓷畫,為什么不叫鄭和乘槎,而叫張騫乘槎。主要是因為鄭和是太監(jiān),不入正冊的原因。另外乘槎的一般都是神仙一樣有威望的人物,而當時鄭和的聲望還沒有達到那個高度。”
“明代漫畫”直指宦官魏忠賢
在本次研討會上,南京收藏家王丹展示了一批青花瓷片,竟然是6幅漫畫。“有一年秦淮河疏浚,我淘得一批青花瓷片。一眼瞥去大都是明代天啟年的杯碗殘片,細看那竟是一幅幅漫畫,漫畫上有一個人物,有跪地的,有坐在樹下的。”王丹告訴記者,當時他并不清楚這些漫畫到底是什么意思。而通過專家“解碼”,最終將這個人物鎖定為:天啟年的宦官魏忠賢。
為什么專家將這批瓷器上的人物鎖定為魏忠賢呢?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王德安告訴記者,在這6幅漫畫中,其中兩幅繪的是跪地的罪人和無“根”的狗官,諷刺的就是魏忠賢這個無“根”的太監(jiān);另外有一幅是樹下坐了個雙手抱胸之人,這里還有一段故事:有次魏忠賢去祭祀孔廟,行至大成殿前,被柏樹上突然落下的樹枝打中,有人說大樹有知能辨忠奸。北京孔廟大成殿前的柏樹依然枝葉扶疏,稱之為“辨奸柏”,這幅漫畫顯然脫胎于這個傳說;其中一幅繪的是螃蟹,當然是諷刺魏忠賢們“橫行霸道”。
“還有兩幅畫得最絕:彎曲盤虬之樹長成了個‘委’字,旁邊坐了個人。魏字的寫法是‘委’旁著一‘鬼’字,畫面分明是暗喻魏忠賢是惡鬼。”王德安表示,非常佩服當年的窯匠畫師,這些畫謎讓400多年后的今人都感到當時人的睿智和勇氣。
《金瓶梅》上人物出現(xiàn)“真人版”
“一般來說,青花瓷的紋飾都是寫意,很少有直白地記錄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的,但是通過紋飾上的人物基本都能反映那個時代的歷史風(fēng)貌。”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教授孔六慶表示。
南京瓷友朱友山先生的一批晚明清初的青花瓷片與一部著名的白話章回小說《金瓶梅》聯(lián)系了起來。古陶瓷專家認為,這些古陶瓷片上的畫,可以直接印證《金瓶梅》小說,反映明末社會動蕩、官場腐敗,封建統(tǒng)治者生活上也腐化墮落,思想空虛、道德敗壞到了空前的地步。
與會古陶瓷專家認為,《金瓶梅》通過對西門慶與寵妾潘金蓮、李瓶兒,婢女春梅、仆婦宋蕙蓮、妓女李桂姐以及貴夫人林太太等21名女性之間繪聲繪色的性描寫,勾畫出一群道德淪喪、而一任生物本欲宣泄的男女們的丑陋,和他們一個個罪惡的結(jié)局。這部小說是在明代萬歷年間應(yīng)運而生,初為手抄流傳,直至萬歷三十八年(1610)才有刻本問世。
“通過對瓷器年代的鑒定,也初步可以認定是明代萬歷年間的作品,而通過對青花瓷畫意的分析,主要反映了富貴家族的淫亂畫面,再分析時代背景,可以判定畫上人物與小說問世的時代基本相同,這也可以說明,《金瓶梅》并非純屬虛構(gòu),而在當時有著大量生動的原型。”與會的一位專家分析。
神秘外國暴動是“鹿特丹起義”
在一個乾隆年間的青花大盤上,竟然描繪了一批神秘的外國人,有憤怒的民眾拆房,有的爬上房頂,有的在下面用繩子拉,有的掄起大錘砸墻。在中國的青花瓷上,為什么有外國人的形象?而突發(fā)的事件畫入瓷盤是十分少見的,為什么這個事件能繪入瓷盤,說明這個事件非同小可。
“18世紀中葉,歐洲貴族以收藏和使用中國瓷器為時尚。精明的歐洲商人們認識到中國瓷器大多不符合歐洲人的生活習(xí)慣,他們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定燒。商人或使用者出圖樣,其造型、釉彩和圖案都具有歐洲藝術(shù)風(fēng)格。王德安告訴記者,這些瓷器被稱為外銷瓷。
經(jīng)過專家對瓷盤上事件的詳細分析,這個歷史事件終于浮出水面。畫面表現(xiàn)的是1690年的“鹿特丹起義”或稱“考斯特曼起義”。說的是1690年8月發(fā)生在鹿特丹的一次事件�?妓固芈蚓芙^繳納不合理的貨物稅,而與蠻橫無理的稅吏發(fā)生肢體沖突,導(dǎo)致稅吏死亡,結(jié)果考斯特曼被判處斬首。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眾,他們發(fā)起暴動,推倒了法院大樓,抗議不公正的判決。
專家們還發(fā)現(xiàn),聰明的中國瓷業(yè)工人會在符合歐洲人審美觀的前提下加進中國元素,比如盤子的邊飾是中國風(fēng)格,四組開窗內(nèi)分別畫著象征長壽和永久的桃子和靈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