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瓷都德化出現了一件大事,小縣城的瓷雕師傅蘇學金首創(chuàng)的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當時的德化縣長吳承銑還贈送扁額:“極深研究”。這件事在德化山區(qū)幾千來聞所未聞。
蘇學金(1869—1919),名光銓,號蘊玉、博及漁人,德化城關人。據“龍井蘇氏族譜”記載,其先祖蘇奕“知河南光州刺史”;蘇奕子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定居同安縣西北葫蘆山下,這就是出過北宋大科學家蘇頌的“蘆山堂”蘇氏。“蘆山堂”蘇氏一支“遷永春,移德化,于益均里石城(今三班)建基立業(yè)。”到明洪武年間,石城蘇氏一支“分居到靈化里安頭村龍井”(今龍潯寶美),成為“龍井蘇氏”的開山始祖;到蘇學金的父親蘇德明已是第十七代。
“龍井蘇氏族譜”還記載,“德明,邑武生,善雕塑,系民間泥塑木雕佛像巧匠,間亦從事瓷雕制作。金幼從父學,長得家傳技藝,尤嗜瓷雕,對前代各瓷雕藝術風格與工藝技術廣采博取,潛心鉆研,深得何朝宗等大師之藝術技巧與優(yōu)秀傳統精華,故瓷雕技術全面,技藝精湛,所作仿明仿何作品,惟妙惟肖,真?zhèn)坞y分。”
在此基礎上,蘇學金博采眾長,注重創(chuàng)新。他的“漁翁”、“麻菇鹿”、“達摩悟道”等作品,富有生活情趣,極具特色。如“漁翁”,慈眉朗目,一捋長須,一雙赤足,背上掛著斗笠,衣服脫開兩肩,是勞動歸來的樣子;他斜挎著魚簍,魚簍中的魚尾巴朝上搖擺,似乎在撫摸他的左手,右手則高舉向前,似乎向歡迎他歸來的家人親切招呼,充滿勞動、收獲的快活。這“漁翁”不就是蘇學金的自我寫照嗎?蘇學金“生產方法采用粘土模印制,成型后捏塑雕刻”。其中,尤以首創(chuàng)捏塑整株瓷梅花最具特色:虬根交盤,老干橫枝,新枝挺秀,繁花滿樹。有8吋、16吋兩種規(guī)格,盤根無盆及長方形花盆兩種造型。
蘇學金本身親自參加營銷,于程田寺格小街建立店房作坊,以“蘊玉”為號。產品除了在本號零售外,大部分接受國內外古玩商戶訂貨,生意興隆,產品供不應求。他的品牌意識和著作權意識尤為強烈,得意作品背部蓋有“蘊玉”、“蘇蘊玉”、“博及漁人”等印章,少數在底座或背部有“蘇學金手制”、“蘊玉學金自造”等手寫款。
這時,一個重大的機遇出現了。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舉辦,當時的政府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前往參展。中國展品分別陳列在8個專業(yè)館和中國館中。研究者稱:“中國參展品中有一對德化瓷器人物造型甚為精致,背后加蓋蘇學金(號蘊玉)瓷印章,查閱資料得知,當時蘇學金大師確實制作過系列作品參展而獲獎”。系列作品之一,就是瓷梅花:盆長方形,外塑浮雕仿古花卉勾草圖案,造型古樸,穩(wěn)重大方;盆中塑一整株梅樹,剪裁工巧,疏密有致,瓣薄如紙,形態(tài)逼真,瓷質雪白,釉色明潤。在巴拿馬世博會上榮獲金獎。
蘇學金第二代傳人、養(yǎng)子蘇勤明,10歲時遵養(yǎng)父臨終之托,前往許友義學藝,重振瓷業(yè)。許友義(1887-1940),諱進勇,號云麟,是德化城關湖前人。祖父許良玉,雕塑技術精湛,能在一個核桃大小的瓷體上精鏤細刻出觀音大士、十八羅漢、善財龍女等人物。父輩亦瓷雕高手。許友義自幼隨父學藝,盡得家傳奧秘;后又拜雕塑名家蘇學金為師,經潛心鉆研,集泥塑、木雕、瓷雕技法于一身,創(chuàng)造出活動瓷鏈、捏塑珠串等新技法。民國期間于程田寺格建立店鋪,商號“裕源”。得意之作常見有葫蘆形“德化”與方形“許云麟制”,或花瓶形“許云麟”及方形“許裕源制”篆文印記。
他的觀音、達摩、花木蘭等塑像風格獨特,先后在美國、日本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榮獲四次金獎,并獲“特等雕塑師”稱號。他的作品《木蘭從軍》,以小瓷環(huán)逐環(huán)連接,制成鏈條,作為馬韁繩,設計精巧,制作精細,在參加英國倫敦國際博覽會時獲金獎。許友義創(chuàng)作的瓷雕龍舟,以龍為舟身,浮游于浪花飛濺的急流上;舟上設廓樓,桅上飄旗子,樓內人物臨窗遠望;舟身上的龍鱗,桅上的鏈條,廓樓的門窗,均能在移動中活動。其子許世華,1930年隨父為仙游縣龍紀寺塑造五百尊神態(tài)各異的羅漢瓷雕;至今大部保存完好,世人嘆為觀止。(文/省版權局副巡視員 王凌 縣政府副調研員 黃發(f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