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很多居民具有中國血統(tǒng)。自古以來,馬來西亞是中國通往印度的海上要沖?脊艑W家在柔佛河流域發(fā)掘的古文物中,有中國秦、漢陶器的殘片;史實證明:這條商路在公元1世紀前后就已開通。劉前度在《馬來西亞的中國古瓷器》一文中說:“甚至今天,在柔佛河岸還可見到荒蕪的村莊跟營幕的遺地,在黑色的泥土上四散著中國碗碟碎片……”
越窯青瓷在馬來西亞的發(fā)現(xiàn)主要是沙撈越河口的各遺址,出土過9~10世紀的越窯器:此外在馬來西亞西部的彭亨也發(fā)現(xiàn)過唐代的青瓷尊。這些瓷器大多收藏在沙撈越博物館。
瑞典沉船考古學家斯登先生在展示剛打撈出的中國瓷器
在05年的時候,瑞典沉船考古學家斯登先生在馬來西亞海域,打撈出10噸重的中國明代的外銷瓷瓷器和碎片,這些外銷瓷是景德鎮(zhèn)專為銷往歐洲燒制的。經過鑒定這些瓷器是景德鎮(zhèn)觀音閣窯口出產的。觀音閣窯是景德鎮(zhèn)最著名的民窯之一,由于水準高超,所以產品幾乎可以與官窯媲美。而萬歷號所運載的瓷器,則是觀音閣窯口外銷瓷器中的精品。
據(jù)有關專家介紹,由于這批瓷器是用于出口,所以其形制和花飾與我國傳統(tǒng)瓷器有別。比如一只軍執(zhí)大象,其實是用來盛放液體的壺。還有其他一些瓷器上的花紋,在國內瓷器中也是從未見到過的,顯然是當時的工匠為了配合外銷特制的。這些瓷器上,凝聚著400多年前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史和貿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