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胎工藝,唐代已有。這種工藝方法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預先摻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順序相間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或打泥片成型),使胎燒成后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間的紋理裝飾。
紫砂陶中的絞胎出現,約在清中期。木紋加彩紫砂蓋碗,高6.7厘米,口徑1.3厘米,由常州市文物商店收藏。該碗用黃黑兩泥絞成自然紋理,黑黃相間似木紋,再彩繪紋飾。圈足為藍白相間的回紋邊,底部為蓮瓣紋,中部主題紋飾為藍色團蝠和紅色團壽,器口為藍色如意頭邊飾,蓋同碗紋飾基本相同,蓋碗內為魚子片白釉。
紫砂壺中的絞胎工藝出現較晚。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宜興紫砂工藝廠呂堯臣先生等幾人首先試制成功。1979年,宜興陶瓷公司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展覽,呂堯臣參展的兩件作品,一是段泥綠泥組合,名曰:“碧波壺”,另一是用紫砂與朱泥組合,名曰:“凌云壺”。兩壺的展出,獲得了海內外人士的廣泛好評。
紫砂絞泥的特點,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無秩序地疊放一起,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有的似木石紋理,有的如行云流水。不同泥料的組合,變化自然、生動,做胎亦可,或做表面裝飾,切成片狀,然后用泥漿貼上,此種裝飾可體現出紫砂泥料的純樸與自然。
近幾年,又有一批陶藝新秀制作出仿“犀皮絞泥砂壺”,所見犀皮絞泥紋飾。色澤艷麗,變化豐富。
現代 ·紫砂絞泥天際壺
鑒賞:此茶壺呈圓柱體,深咖啡色,壺嘴和壺把粗壯.壺身下端用五色泥絞成水流波浪狀,壺紐有細淡絞
泥水波紋.與壺體下端的波浪相呼應,具有一種“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有“呂堯臣制”、“呂堯臣”篆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