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熊形燈
三國吳,高11.5厘米,口徑9.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似獸形器,由燈盞、燈柱和承盤三部分組成。燈盞斂口缽形,外壁劃有三道弦紋。燈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盤中心,前足扶頭,后肢緊縮,頭頂燈盞。承盤折沿直壁,平底。幼熊著衣,衣上刻有布紋,如寵物,溫順可愛。通體施青釉,釉色土黃,胎體灰白。整個器物造型生動別致,比例和諧,既美觀又實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窯青瓷生產(chǎn)規(guī)模最大,質(zhì)量最好。越窯青瓷以其素雅溫潤而聞名,詠越窯青瓷的詩句也體現(xiàn)了這種美。唐代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來形容它,可謂異曲同工之妙。越窯青瓷胎細膩堅致,叩之聲脆,釉質(zhì)腴潤勻凈,如碧玉翡翠。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另一種在器物上堆貼花卉、人物、魚獸等的方法。器物常見的有碗、盤、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硯、執(zhí)壺、瓷罌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淺、直口淺腹的越瓷甌,風靡一時,成為文人墨客的歌詠對象。“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唐代孟郊)、“蘄簟曙香冷,越甌秋水澄”(許渾)、“蜀紙麝煤沾筆興,越甌犀液發(fā)茶香”(韓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難怪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將越窯列為唐朝諸窯之首。越窯青瓷中的上乘之品為皇室、臣僚所屬所用,有“秘色瓷”之稱。秘色瓷質(zhì)地細膩、釉色淡綠、光澤晶瑩,堪稱越窯青瓷的頂峰之作。1987年,在陜西唐代名寺法門寺塔地宮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窯青瓷,還出一方造物賬碑,碑文稱這些瓷器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門寺博物館看秘色瓷時說:“千年案斷法門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窯青瓷與邢窯的白瓷相呼應,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窯系,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