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發(fā)展的過程,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過程。古人在燒造瓷器時,不停地想把它變白。早在北齊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白瓷杯,但釉厚的地方還閃著青色的光芒,非常漂亮,非常現(xiàn)代,一千五百年前的杯子放在眼前,看著跟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一樣。白瓷的出現(xiàn),是中國陶瓷在世界范圍內(nèi)成為霸主的一個最基礎的原因。后來無論什么瓷器品種出現(xiàn),都跟白瓷有關。
到了唐代,中國瓷器形成一個對峙,或者說平分秋色的局面。這就是南青北白。中國南方以青瓷為主,中國北方以白瓷為主,這是唐代整個瓷器的局面。唐代瓷器發(fā)展的速度非?,因為唐代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政府缺銅。經(jīng)濟一發(fā)展,金融首先就要跟上,貨幣就要跟上。中國的錢是計重制,按重量算,銅都要用來鑄錢。從鑄造開元通寶開始,政府多次下令禁銅,不允許用銅制造別的東西,國家要用銅做錢,使國家的經(jīng)濟能夠高速運轉(zhuǎn)。政府的禁銅令逼迫瓷器迅速發(fā)展,原來是用銅來做碗,不讓用銅了,只好用瓷器,這樣瓷器就發(fā)展起來了。
唐代的"茶圣"陸羽寫過《茶經(jīng)》,開頭一句"南方有嘉木","嘉木"指的就是茶樹。陸羽對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有一個評判,"南青"就是越窯,"北白"就是邢窯,南越北邢。陸羽認為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他認為由于這三條原因,邢窯都不如越窯。陸羽是湖北天門人,他站在南方人的立場上,對兩種瓷器做出一個判斷。如果陸羽是北方人,那肯定反著說了,"越瓷類玉,邢瓷類銀,越不如邢。"
其實邢瓷和越瓷這兩大窯口,是中國陶瓷史上兩朵奇葩,沒有高下,每個品種的審美趣味和境界都非常高,堪稱并駕齊驅(qū),沒法說哪個高哪個低。詩歌中有很多描寫,比如唐代詩人皮日休的《茶甌》,茶甌,就是茶碗。皮日休這么寫:"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造瓷器,這瓷器像月亮一樣,像云彩一樣,就是漂亮,都說得比較虛。但還是有人做了很客觀的評價,認為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夠燒造很好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