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
“嫩蕊包金粉,重葩結(jié)繡云”,娟秀而雅逸的行書詩句,書寫在了瑩白如雪、溫潤如玉的胎體上,映襯著“佳麗”、“金成”、“旭映”這幾方胭脂紅釉的閑章分外鮮艷。然而,將碗轉(zhuǎn)到圖案的正面,你才真正體會到這件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的富貴與華麗:一對雌雄雉雞在山石牡丹叢中覓食,雄雉雞身披錦繡,回首凝望,渾身毛色絢爛奪目,一翎一羽描繪得精細入微。粉紅、藕荷、杏黃、淡黃各色牡丹花競相綻放,花瓣輕透、嬌嫩欲滴。如果有幸上手,捧起那半脫胎的瓷碗,感覺如同掬起一汪春水,輕盈而又清潤;又如同絲綢滑過手背,細膩而又溫柔。
琺瑯彩瓷器,又稱“瓷胎畫琺瑯”,是在康熙晚期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創(chuàng)燒的一種新品種瓷器。
起先,繪制琺瑯彩的顏料要從歐洲進口,到了雍正皇帝時候,開始撥?顚m椦邪l(fā)琺瑯彩顏料,終于在雍正六年的七月研發(fā)成功,不僅能自煉出與原先進口顏料一樣的顏色,還大大豐富了顏色的種類,使雍正朝的琺瑯彩瓷器制作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制作琺瑯彩瓷器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提供,這里不能不提到唐英,他于雍正六年起擔任御窯廠的督陶官。正由于他的督窯有功,御窯廠才能燒制出完美造型、白潤堅質(zhì)的薄胎瓷,為琺瑯瓷的制作完成首要條件。白瓷胎運到宮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在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琺瑯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又有專人題寫詩句、款印,最后入炭爐經(jīng)600℃爐火焙燒而成。
雍正朝的琺瑯彩不惜工本,名手彩繪,名工燒制,一件琺瑯彩瓷器燒制成功往往要經(jīng)歷數(shù)月時間,還時常由于瓷胎太薄,在二次燒制時極易破裂,這些因素都造成了琺瑯彩瓷器的數(shù)量極為有限。
不得不承認,還沒有哪一個朝代的琺瑯彩瓷器如雍正朝的那般典雅秀麗,以瓷胎為畫絹,布局章法繼承了中國畫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傳統(tǒng)。我們可以用《陶雅》中之語評價雍正朝琺瑯彩瓷器:“質(zhì)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絕也;薄如卵幕,口噓之欲飛,二絕也;以極精之顯微鏡窺之,花有露光,鮮艷纖麗,蝶有茸毛,且頸項豎起,三絕也;小品而題極精之楷篆各款,細如蠅頭,四絕也。”我們看到的這件琺瑯彩雉雞牡丹紋碗,正是這“四絕”的完美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