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都德化的“中國白”瓷雕名家群體——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傳之四
何朝宗 瓷印章(葫蘆形)
瓷器,在歐洲語言里與“中國”同義。明代,德化出現(xiàn)了以“瓷圣”何朝宗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體。他們燒制的白瓷器造型美觀,溫潤如脂,潔白如玉,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外銷到歐洲,深受歡迎,被統(tǒng)稱為“中國白”。從此,“中國白”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飲譽世界。
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遠達阿拉伯、紅海和非洲東岸,攜帶的大宗土特產(chǎn)中,德化陶瓷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鄭和下西洋后,德化陶瓷銷量進一步擴大。永樂之后明廷雖有“封關”與“開關”之爭,但海外對陶瓷的需要量并沒有減少。萬歷30年(1602年)至崇禎17年(1644年),販運至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錫蘭、印度、伊朗及阿拉伯各國的中國瓷器達420多萬件。而德化所處的“民窯”地位,使它更具有出口的靈活性和主動性。除朝廷用于“回賜”的陶瓷,仍以官方向德化民窯收購為主外,民間商人通過各種渠道出口陶瓷亦同樣可以向德化民窯收購,非朝廷“封關”所能禁止。市場的需求,成為推動德化瓷業(yè)繼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況且,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德化陶瓷業(yè)此時在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方面已出現(xiàn)許多新亮點:
其一、“階級窯”的出現(xiàn),標志著陶瓷工藝改革進入新階段。
“階級窯”是在原始“龍窯”和分室“龍窯”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為德化首創(chuàng)。這種窯裝燒容量大,節(jié)省材料,易于控制燒成溫度,故生產(chǎn)的瓷器量高質好。它不僅為華南其他地區(qū)采用,而且對日本陶窯的設計影響極大。據(jù)日本鈴木已代三著的《窯爐》一書記載:“日本窯”是深受德化窯的影響而設計的。公元1641年(明崇禎14年),由福州運送日本的中國瓷器有七萬件,大多是德化窯產(chǎn)品。1975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日本出土的中國瓷器展覽”。在日本近800處遺址出土的陶瓷中,有不少是德化產(chǎn)品。日本對德化瓷器的欣賞可見一斑。
何朝宗作品:瓷雕觀音
其二:通過合股辦窯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顯示了機制革新的活力。
隨著“階級窯”的出現(xiàn)和生產(chǎn)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不僅原先一戶一窯的生產(chǎn)方式難以為繼,就是有一定實力的窯主也難以單獨解決大型龍窯所需大量資金等困難,于是出現(xiàn)了“合股辦窯”的新形式。這對以民營為主的德化瓷器業(yè)來說,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如明代在后所村建階級窯,就是由何、鄭、林氏聯(lián)合經(jīng)營。鄭氏善經(jīng)銷,林氏善彩繪,何氏善雕塑,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又解決了資金困難。
海外市場的需求,“階級窯” 和“合股辦窯”新形式的出現(xiàn),為以“瓷圣”何朝宗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體的出現(xiàn),提供了強大動力和物質基礎。
以前德化出口以日用瓷為主,到明代開始出口以佛教人物為主的藝術瓷,涌現(xiàn)了何朝宗、何朝春、林朝景、陳偉、張壽山、林孝宗等一大批瓷雕名家。其中最富盛名的為“瓷圣”何朝宗。他在長期的實踐中融合了泥雕、木雕、石刻等技藝,總結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八法。他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作胚時注重人物臉部描繪及身材的總體設計,神形兼?zhèn)。何朝宗擅長觀音佛像瓷塑,亦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壺、小瓶和供玩賞的陳設器皿。他創(chuàng)作的瓷雕作品,遠銷日本、法國、英國、埃及及東南亞各國,被譽為“東方藝術”、“世上獨一無二珍品”。
明代瓷雕名家注重人物臉部神情的細致刻畫和整體造型的講究處理,形成了德化瓷塑造型精巧美觀、人物神形兼?zhèn)洹⒁录y深秀洗練、線條飄逸流暢的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都在背部蓋上瓷章印記,說明原始著作權意識普遍提高。明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專門記道:德化瓷雕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而聞名于世。
此時,德化藝術瓷和藝術化的日用瓷,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觀音、如來、達摩、羅漢等瓷雕,花瓶、香爐、梅花杯及碗、盤、碟等日用瓷,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上國瓷器之上品”,“國際瓷壇的明珠”。以“瓷圣”何朝宗為代表的瓷雕名家群體,使“中國白”瓷器飲譽世界。
從明代中期到清朝初年,歐洲不少國家開始收藏和仿制“中國白”瓷器。
公元1470年(明成化6年),意大利威尼斯人依德化制瓷法開始試制瓷器。
公元1511年(明正德6年),德化蓋德村濟山的象牙白瓷香爐輾轉海外,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成為英國最早的“中國白”收藏品。
1690年(康熙29年),丹麥國家博物館收藏第一件德化瓷器。
公元1708年(清康熙47年),法國查得雷瓷器工廠仿制中國德化窯白釉瓷和孔雀綠釉瓷。
公元1720年(清康熙49年),德國麥森瓷廠仿制德化白瓷,并參加是年春節(jié)德國萊比錫博覽會。
公元1740年(清乾隆5年),英國切爾西瓷廠、博厄瓷廠仿制德化“中國白”瓷器。
可以說,明代是德化瓷業(yè)史上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