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陶瓷制造,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祖國傳統(tǒng)陶瓷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根據(jù)我省早期的考古發(fā)掘,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陽洼坡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中,就出土了大量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古代先民們燒制的各類陶器。這些陶器造型豐富多彩,充分展現(xiàn)出河湟地區(qū)遠古文化的輝煌,為中華文明物質文明的演化與傳承,譜寫出了華麗的一章。
其次,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漢晉墓葬出土的兩漢時期陶器、都蘭縣隋唐墓葬中陪葬的陶俑以及明清時期傳世的陶瓷,都相繼印證了青海陶瓷文化的多元性和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
《西寧府志》一書中就有在明代早期大通縣橋爾溝的農(nóng)民們燒制陶器的記載.書中說橋爾溝的農(nóng)民用當?shù)禺a(chǎn)的青泥經(jīng)水浸泡后,反復踩踏揉和成熟泥,再用手工捏制出各種器具的坯胎,晾干后入窯火燒,經(jīng)數(shù)晝夜觀察火候,便燒出成品。一般都是盆、碗、碟、缸、盞、罐等。這種成品雖然粗劣厚重,但它有著大眾化的實用性,所以長期以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到清代晚期,因受到甘肅窯街陶瓷工匠技藝的指導,青海各地的窯口,諸如民和川口窯、大通橋頭窯、西寧小峽窯都相繼出現(xiàn)了上釉的青瓷、黑瓷和彩瓷。特別是在青海解放后,制瓷工藝得了空前的大發(fā)展。圖片中的這件素陶就是大通橋爾溝窯早期燒制的實物遺存,它見證了青海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古人的聰明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