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菊頂筋囊式紫砂壺
清乾隆粉彩棒槌瓶
十八子硨磲念佛手串
清康熙青花四方瓶
小滿已過,隨氣溫一同攀升的是鑒寶現(xiàn)場的熱度。連續(xù)兩個周末分別在國香茶城和河南省龍祥賓館進(jìn)行的大河鑒寶,各具看點,精彩紛呈。
壺友全家總動員
與河南省第二屆紫砂藝術(shù)節(jié)聯(lián)動的一期大河鑒寶上,最令人期待的自然是紫砂藏友會晤紫砂大師。
劉先生癡迷紫砂收藏已有很多年,從未拿出來鑒定,只為玩一個開心。這次聽說來自宜興的紫砂收藏與鑒賞大家張一成來到大河鑒寶,他就心動了。
記者在鑒寶現(xiàn)場看到劉先生時,著實為他的壯觀隊伍與行頭震撼。一家老少三代人全體出動,帶來的紫砂壺有數(shù)十把。
見到大師,劉先生很是激動,一邊一件件把壺往外拿,一邊與大師嘮起了自己的收藏史。玩收藏25年,收的還凈是名家名作,顧景舟、朱可心、顧紹培……不一會兒,就擺了滿滿一桌子,有提梁壺、南瓜壺、梅樁壺、大石瓢等,各種器形,不一而足,真叫壯觀。
張一成看著滿桌的紫砂壺,卻直搖頭,“都是仿的,沒有真的名家作品”。張一成指點著這些“名家作品”,一一講解起來。每種壺形、每把壺所仿壺的來歷、燒制年代、工藝細(xì)節(jié)、傳承脈絡(luò),說得清清楚楚,劉先生聽得直點頭。名家都有自己的風(fēng)格,紫砂有自己的語言,真不真,好不好,其實它自己會說話。
雖然沒有真正的名家壺,但在劉先生的藏品中,有些做工、砂料都還不錯,對于劉先生的收藏,張一成還是給予了鼓勵:“玩得開心就好,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劉先生把自己的寶貝細(xì)心收好,是啊,件件是精心淘來,得到的樂趣是無窮的。
“汪森”紫砂有遺風(fēng)
隨著紫砂熱的升溫,中原玩紫砂壺的藏家多起來,玩得精、玩得好的不乏其人。當(dāng)天在鑒寶現(xiàn)場,也見到不少不錯的藏品。
其中一把“汪森”款葫蘆嘴小紫砂壺,清代初期作品,高10.5厘米,口徑6.5厘米,底徑7厘米。砂質(zhì)較粗,造型古樸,小葫蘆嘴,底款為楷書刻款“汪森”。玉器與雜項鑒定專家張保龍老師說,從這把壺的底款來看,尚保留明代早中期紫砂壺刻款的遺風(fēng),字體剛勁有力。據(jù)徐漢棠《紫砂五百年》介紹,汪森是與陳鳴遠(yuǎn)結(jié)交雅玩的幾位文人之一,但年齡長于陳鳴遠(yuǎn)。此壺存世稀少,市場價當(dāng)在2萬元左右。
另外一把民國時期的菊頂筋囊式紫砂壺,高12厘米,口徑8厘米,底徑10厘米。菊頂蓋紐,紐周圍有一圈繩紋。整體造型為花瓣式,屬筋囊造型。所謂“筋囊造型”,就是將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紋等形體,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動流暢的筋紋納入紫砂壺規(guī)范精當(dāng)?shù)脑O(shè)計之中,是紫砂壺中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款式之一。底款用兩種書體,為“和記圖書”,“和記”為楷書,“圖書”為篆書。張保龍說,此款應(yīng)為當(dāng)時和記圖書社定制的茶具,較少見,市場價應(yīng)在5000元左右。
青花四方棒槌彩
陶瓷類收藏一向是熱點,實用器與觀賞器均在民間有巨大的潛藏,鑒定現(xiàn)場也時常有驚喜出現(xiàn)。在龍祥賓館活動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一件清康熙青花四方瓶,堪稱驚艷。
這件青花瓶口徑10厘米,高32.5厘米,發(fā)色鮮艷,青翠欲滴,而且紋飾非常繁復(fù),四面開光,分別為方形、菱形,中間繪以雜寶、博古件,兩個虎頭銜環(huán)鈕,紋飾有吉祥云、蝙蝠、如意頭、芭蕉葉、梅花、蓮瓣紋,共達(dá)六層之多?吹竭@么一件漂亮的寶貝,陶瓷鑒定專家李衛(wèi)國老師有些興奮,他說,陶瓷專著《陶雅》有言: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瓷以康、雍為最。清三代陶瓷器皿造型千變?nèi)f化,工藝細(xì)致精巧,色調(diào)青翠欲滴。“這種青花是發(fā)色最好的,而且紋飾精美繁復(fù),不惜工本,應(yīng)為官搭民燒的作品。”李老師說,康熙時用瓷量大,官窯燒造量跟不上,官搭民燒是正常現(xiàn)象。加上開光、方瓶器型,價值更增。惜乎口沿處稍有磕碰,如果不磕碰,市場價可達(dá)10萬元,目前價值應(yīng)在6萬到8萬元之間。
另有一件乾隆時期的粉彩棒槌瓶,也是清三代時期的佳器?趶7.5厘米,高26厘米,瓶身繪制和合二仙,色調(diào)淡雅,非常明麗養(yǎng)眼。李老師說,中國的陶瓷流傳到國外,受到追捧,而外國人最喜愛的是中國陶瓷的美麗色彩,喜歡花的器物,如斗彩、五彩。但斗彩、五彩燒造難度較大,因此從康熙中期開始,迎合外國人這種需求創(chuàng)燒了粉彩。粉彩是在彩里加了鉛,每種顏色單獨看都比較濃重,但搭配在一起卻柔和淡雅,非常養(yǎng)眼。在彩厚的地方可看到細(xì)細(xì)的開片,側(cè)著光看有蛤蜊光,再看瓶底,泥鰍背,正是乾隆時期的典型特征,火石紅也非常自然。李老師給出的市場估價為4萬元。
多寶手串閃異彩
手串,是收藏市場的新寵。一顆顆晶瑩美麗的珠子,經(jīng)過巧妙的編織、組合,又有了另一種曼妙身姿。在龍祥鑒寶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兩串十八子念佛手串,讓記者首次領(lǐng)略到其特別魅力。
一串是硨磲捻珠,當(dāng)中一顆紫色紅寶石為“主珠”,又稱佛頭,一顆綠松石為“金剛杵”,一件和田青白玉為“背云”、一顆紫色紅寶石為“截珠”,另有累銀絲鎏金花托包鑲的紫色紅寶石“墜角”兩顆、14顆白色硨磲“捻珠”,若干蜜蠟琥珀“隔片”及“掛扣”和珍珠小米珠等精心穿綴而成。另一串為18顆水晶捻珠,“金剛杵”為紅珊瑚。
兩串手串材質(zhì)不同,都是編織精巧,讓人越看越愛,但和我們常見的腕飾不同,它們都顯得稍大一些,這讓記者有些疑惑。
其實手串不只是漂亮,還有許多講究。張保龍老師說,清代宮廷曾流行十八子念佛手串,即捻珠,今天號稱宮廷遺珍,民間很少見到。主要為佛教徒念佛時拿在手中數(shù)捻,不念佛的時候則佩帶在右衣襟上方的扣子上。我國有關(guān)捻珠的記載,出自《續(xù)高僧傳》。書中說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教人們拿著捻珠持誦三寶名號。捻珠,有人稱為“拴馬索”,隱喻人心如狂奔野馬,雜念紛飛,剎那不停,手掐捻珠以遏制妄念。所以修行者都持有捻珠作為必備法物。尤其捻珠以修凈土和修密宗持咒最常用。手持捻珠隨時誦念以增定力,以生智慧,不論念佛持咒要歷歷分明,身心專注,一切放下。據(jù)說珠和繩貫穿的母珠,以及珠與珠之間都有其象征意義。珠表示菩薩的“勝果”,中間結(jié)為“斷漏”,繩線貫穿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
這兩串十八子念佛手串全部用清代老件配制,且材質(zhì)名貴,構(gòu)造復(fù)雜,品位很高,極其難得。張老師給出市場估價,兩件均在3萬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美麗的手串如今被賦予了更大的審美與收藏意義,喜愛的珠寶玉石,都可拿來雕琢組合,編成手串的樣式佩帶,持在手中把玩摩挲,顆顆溫潤晶瑩,俗稱多寶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