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謀面的“高仿第一高手”
暗訪人物:盛榮光
身份特征:行事謹慎的神秘“雙面人”
暗訪地點:盛華公司
在景德鎮(zhèn)官窯造假業(yè)里流傳著一個排名榜,能進入榜單的都是各方面的造假高手,雖然很多人都自詡是前幾名,但第一名的位置從來無人敢搶,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個位置只屬于一個人:盛榮光。
之前聽很多人說起過盛榮光,但和他取得聯(lián)系是一次意外。
汽車行駛在去景德鎮(zhèn)的路上,記者接到一個電話,是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的古董販子李永發(fā)打來的,電話里說他正從上;氐骄暗骆(zhèn),晚上會帶些好東西送到記者住的賓館。
晚上7點鐘,李永發(fā)準時按響了門鈴。這個黑瘦的年輕人聲音有些沙啞,滾圓的眼睛不時掃視著四周。
和李永發(fā)同來的還有一個人,他40多歲,身穿紅色羽絨服、體態(tài)微胖、臉上冒著油光,透過銀邊眼鏡可以看出他的一只眼球轉動不太自如、額頭左方斜著一道傷疤、本來稀疏的頭發(fā)打上啫喱后一撮一撮地豎了起來。他叫盛榮祥,是“第一高手”盛榮光的哥哥。圈內人管他叫大盛,把他弟弟稱作小盛。
兩人將手里的大紙箱輕輕放下,把“古董”一件一件地亮了出來:一對永樂粉彩瓶,一個乾隆釉里紅瓶,還有兩個康熙青花罐。大盛張口就說,這些高仿品與真品的相似度都在90%以上,“在景德鎮(zhèn)沒有別人能做得出”,而且這都是世界上唯一的,沒有第二件。“我們很講規(guī)矩的,只要這件東西能拍出去,我們絕不會再做第二件。”
記者借著賓館里的燈光把幾件仿品看了一遍,稱需要更好的仿品,起碼仿真度在九五成以上的。大盛想了想說:“要不明天帶你去我弟弟的廠子里看看,他那的東西是最好的。”記者便答應第二天下午跟他們一起去,見識一下傳說中的“第一高手”。
李永發(fā)后來告訴記者,盛家是景德鎮(zhèn)較早從事高仿瓷行業(yè)的,上世紀80年代初,大盛先做出了名聲,后來小盛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兄弟曾經(jīng)為了競爭互不往來,最后大盛為了維護兄弟情誼主動放棄了自己的生意,還把廠里最好的配料師傅“送”給了弟弟。大盛現(xiàn)在主要做銷售,幫弟弟介紹客戶,也做其他高仿廠的生意。
第二天下午3點半,大盛開著一輛銀白色的現(xiàn)代汽車帶著記者出發(fā)了。20分鐘后,車停在了一片鬧市中。大盛說弟弟有事正忙,讓我們先去看看小盛個人的陶瓷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約有5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主藏元明清三代的瓷器,正是四月好春光,但博物館中卻沒有任何游客,只有一位接待人員守在門口。記者匆匆掃了一圈發(fā)現(xiàn),陳設的100多件瓷器中,除了少數(shù)幾件民國時期的真品外,其他瓷器都標明是復制品。
既然打著博物館的招牌,陳設的為何卻都是仿品?正當記者不解時,大盛笑嘻嘻地介紹起來:“這些瓷器都是我弟弟那兒做的,這件明成化孔雀綠釉魚藻紋盤在某拍賣行上拍過,拍了880萬元,當時一個鼎鼎有名的鑒賞家都過了眼的。還有這個九桃瓶,在幾個拍賣公司都拍過,當初光研制就用了3年時間,花了100多萬元呢。你看上了哪件,一會兒到我弟弟那兒再談。”這回記者明白了,這個陶瓷博物館名義上是旅游景點,實際上是一個贗品展銷平臺,在這里光明正大地看完貨后,接下來如果有需要便可以進行幕后交易。
隨后,大盛將記者帶往小盛的公司。汽車開到市郊一處偏僻的巷子停下,眼前有兩幢四層的辦公樓,上面豎立著大大的牌子“盛華”,這就是小盛的公司。在院子的停車棚里,停放著3輛寶馬,大盛說這分別是弟弟、弟媳和大侄子的,說話時他又看了看自己的舊現(xiàn)代,口氣里明顯有些不平衡。
小盛并未出現(xiàn),一個公司的工作人員接待了我們,他說盛總正在與“北京人民大會堂”來的人談事情,走不開。這個所謂的接待室其實也是一個贗品瓷陳列室,房間的四周擺放著各種器型的瓷器,裝飾很是考究。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小盛還沒有來,大盛有些坐不住了。他出門打了個電話,回來后告訴記者,小盛今天可能沒有時間了,可以改天再來。
大盛悻悻地開車離去,在車上,他告訴記者,小盛之所以沒有出現(xiàn)是摸不準來者的身份。凡是心里沒底的,他都不會貿然相見。而他也根本沒有見什么人民大會堂的人,整個下午是和當?shù)匾晃活I導在一起。
鑒定專家被“鄙視”
“高仿瓷的去向大致有兩類。”南京夫子廟古玩市場的宋則成說,他經(jīng)營古玩生意已有20多年,對這個鏈條看得很是清楚。他說,這些高仿品一類是流向富豪收藏者的家里,這些一夜暴富的企業(yè)家或為投資或為裝點門面、“附庸風雅”,認為自己可以撿漏買到一件國寶,市場上幾百萬元的東西想花幾十萬元買到,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東西也想花幾十萬買。“故宮中都少有的寶貝,你家里卻有很多件,這可能嗎?完全是自欺欺人,心術不正。”
還有一個途徑是直接送去拍賣。“上拍的東西沒有后遺癥,因為拍賣法中規(guī)定對拍賣行提前聲明不保真的拍品免責。2008年,瀚海拍賣公司因為拍賣吳冠中畫作的仿品被告上法庭,盡管吳本人認定是贗品,但買主依然敗訴。這樣的大拍賣行尚且不那么可靠,更別說那些小的了,有時一場下來拍品六七成都是假的。”宋則成說。
據(jù)記者所知,那些由景德鎮(zhèn)仿造出來的“官窯”瓷器,無論是被富豪收藏還是拿去上拍,都有繞不開的一關:專家鑒定。富豪買貨會找專家把關,拍賣行更是有不得少于5位副研究員的專家鑒定。如果說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問題最多,那么專家們的“火眼金睛”面對高仿品,難道失靈了嗎?
記者在暗訪中,每每問到該如何過專家關時,大部分圈內人總是表現(xiàn)出輕蔑的態(tài)度。章一敲稱他看過許多電視鑒寶節(jié)目,得出的最終結論就是:“專家是狗屁。”“我看那個電視鑒寶都氣死啦,有些專家拿起一件罐子就說‘這是土里的東西’,其實那就是景德鎮(zhèn)出去的。還有些專家看瓷器上的畫面線條流暢就認定是真東西,這太好笑啦!在我們這的作坊里,師傅一天要讓徒弟畫幾十個,小徒弟畫到后來煩了就隨筆一畫,專家倒說筆法流暢、畫面隨意,確定是元代的風格。雖然我們不是什么專家,但比他們的眼光強多啦!”說完章一敲哈哈大笑。
俞秀峰說他和北京幾個鑒定專家都打過交道,有一次朋友帶他見一位很有名的鑒定專家,他分別拿了一個真的慈禧大盤和一件自己的仿制品。結果專家把新的說成是老的,反把老的看成新的。“專家的理論水平高,但實踐功夫就不行了,景德鎮(zhèn)的造假技術更新很快,他們沒看過根本想象不到。” 俞秀峰說。
這不是大話。據(jù)了解,國家級鑒定專家耿寶昌如今已拒絕幫人鑒定。他曾經(jīng)表示,如果不是站在窯口,親眼看到那些高仿的瓷器出窯,他也有可能會把高仿瓷當成是真品。
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館館長劉金成說:“現(xiàn)在的文物鑒定專家隊伍可以這樣形容:魚龍混雜。有些專家寫文章真是很漂亮,真看起東西來卻不如倒賣文物的販子,但就是這些人仍然在鑒定文物甚至簽字、開證書,這一方面擾亂了文物市場,另一方面卻使真正需要保護的國家文物無意中流失,不得不說是文物界的悲哀。” 高安市博物館收藏有19件元青花瓷器,是國內收藏元青花最集中、最規(guī)整的博物館。
在劉館長看來,國內80%的文物專家都需要提高鑒定水平。“一些專家高高在上,不了解業(yè)內真實的行情。還有些專家本來看不出真假,但又怕別人說自己水平不行,所以就信口開河,利用現(xiàn)在收藏界的混亂局面,故意忽悠。”
“別看那些端坐電視鑒寶節(jié)目的專家,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他們說的都是行話、套話,比如說窯口、造型、紋飾、用料等等,都是文物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在外行人看來這些專家能把上百年、上千年的歷史了然于胸,實際上都是些基本要素,這些話套到真東西上是這樣,套到假東西上也是這樣,都是模式化的。真正辨別文物真假時,真在什么地方、假在什么地方是需要仔細辨別的。比如說明代的釉的鑒別,是真正的明代釉,還是仿制的,區(qū)別在哪里,他們可能就說不來了。”劉金成認為,這些電視鑒寶節(jié)目對文物市場發(fā)展起到了很壞的作用,這種不規(guī)范、不負責的鑒定其實就是在忽悠國家和老百姓。
除了實踐功底不夠,道德上的缺失也是一方面。“找一些專家鑒定,如果沒有好處的話,基本上說是假的,得到好處后,假的也說成是真的。一些古董販子在賣瓷器時甚至和專家勾結,提前說好是四六分、還是五五分(利潤),把贗品賣給一些企業(yè)家。我遇到好多這種情況,若干年后,這些企業(yè)家醒悟過來了,但也無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可悲的是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仍執(zhí)迷不悟。”宋則成說。
在采訪中,劉金成甚至痛心地表示,如果不盡快建立一支過硬的專家隊伍,那么若干年后我們留給后代的將是一堆高仿文物。他感慨地說:“我見到某專家講座將某一件元青花器物作為例證,與歷史事件‘嫁接’得天衣無縫,但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件器物其實就是個高仿贗品!”他還透露在某省的博物館館藏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該省80%的博物館都存在高仿品,且達到藏品數(shù)量的5%左右。
在電視劇《霧里看花》中,市博物館在拍賣會上花費幾千萬元收購了一件清代乾隆時期的官窯,但隨后被告知這是由圈內第一造假高手制作的仿品——朱仿,這讓眾專家大跌眼鏡,博物館館長更是羞憤難當,最終跳水自盡。現(xiàn)在看來,《霧里看花》中的劇情與現(xiàn)實相比并不夸張,只不過生活中很少有誰因為買到了贗品而跳河自盡,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倒手賣給下家。
景德鎮(zhèn)市瓷局副局長劉子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景德鎮(zhèn)目前廣義上的人口有50多萬,其中一半與瓷器業(yè)有關,除了從事制瓷行業(yè)外,還有運輸、經(jīng)營等相關輔助行業(yè)。這些瓷器業(yè)的生存形態(tài)以作坊、工作室、民間研究室等小生產方式為主。“2009年,在工商注冊登記的制瓷企業(yè)有2000多家,而實際上,加上個體的作坊能達到5000多家。” 劉局長推算說。
但是,據(jù)多年從事瓷業(yè)生意的李永發(fā)估計,景德鎮(zhèn)的作坊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字,“景德鎮(zhèn)單從事仿古的作坊就有3萬多家,其中上檔次的有二三十家。”
對于數(shù)量龐大的“仿古”行業(yè),當?shù)卣坪醺敢饨忉尀?ldquo;是對傳統(tǒng)工藝的恢復”。“當今景德鎮(zhèn)的復古工藝可謂是登峰造極,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瓷器,從器型、胎瓷、畫面等各個角度已經(jīng)完全恢復。”劉局長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同時感慨:“復古的過程真是不易,有時燒制百件難能有一件成功,要有犧牲精神。”當記者問到大量充斥于世的仿品是否會對藝術品市場的秩序形成威脅時,劉局長如是說:“雖然高仿瓷與古瓷無限接近,但終究不會一樣,一般不會瞞過專家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