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江蘇民間收藏家的頂級展覽——“江蘇民間收藏精品展”在南京博物院拉開大幕。據(jù)介紹,這次展覽的藏品是花了大半年時間從江蘇各地征選來的,共450件,涉及書畫、玉器、陶瓷、銅器、雨花石等九大類,其中不少藏品如高古玉器、大師級紫砂壺均是首次公開亮相。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4月24日,其間有專家現(xiàn)場為市民鑒寶。
在陶瓷藏品展區(qū),一件元青花牡丹花卉紋大罐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這個大罐子是藏家去年在拍賣會上花了近500萬才拍到的。”一位瓷器專家告訴記者。這只青花瓷罐高40厘米,下部繪有牡丹紋,筆法細膩,中部還有兩個獸頭,齜牙瞪目,威嚴畢露。
這元青花罐價格不菲,可它的口沿居然是“假的”。“用驗鈔機的光一照,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口沿是后來修復(fù)上去的。”專家說,90%的青花瓷罐在出土?xí)r,口沿都是沒有的。而絕大部分青花瓷罐都會修復(fù)口沿,這并不會影響其價值。
明代古琴在尋傳人
在展覽的一角,一把紫紅色的古琴沉靜地躺在那里。這把名為“春雷”的古琴沒有雕飾,看起來普普通通。它的主人、中國古琴家協(xié)會副會長馬杰告訴記者,他的恩師、開創(chuàng)金陵琴派的古琴大家張正吟共有四把古琴,感念學(xué)生對琴藝的熱愛,就把其中三把琴送給了學(xué)生。“送給我的,就是這把明代古琴。”馬杰說,恩師贈琴時還送了自己兩句詩:“剎有知音同所好,見琴莫忘贈琴心”。
如今這把琴的市價已經(jīng)超過兩百萬,可馬杰堅決不賣。“這琴是怎么來的就怎么傳下去。”在馬杰看來,琴的背后是一代代人對古琴藝術(shù)的癡愛之情,它應(yīng)該屬于那些真正有志于傳承古琴藝術(shù)的人。
兩代人收藏主席像章
“我們家兩代人,收藏毛澤東像章都40多年了。”馬先生站在展柜前,對著整整一面墻的毛澤東像章對記者說。原來,馬先生的父母就是“像章迷”,上世紀80年代他便繼承父母衣缽,把這個“家傳愛好”發(fā)揚光大。“現(xiàn)在我家里有六七萬枚像章,今天展出的只是一部分。”
一枚名為“上海180”的大像章,在展柜里很是惹眼:寓意為紅旗的褶皺底面上,金色頭像浮雕閃閃發(fā)光,頭像下方的延安寶塔、祖國江山、天安門等浮雕栩栩如生。“為啥叫‘上海180’呢?因為它的直徑就是180毫米,這么大,材質(zhì)又這么厚,只有當時上海的萬噸水壓機才能沖壓出來。”馬先生說,雖然比一般的像章大,但是雕工卻非常精細。
因為喝茶愛上紫砂壺
這次展覽上,資深民間藏家李先生帶來了幾把紫砂壺,有明代的,也有現(xiàn)代的。他的收藏故事,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當時我20多歲,喜歡喝茶,尤其是鐵觀音。”而紫砂壺特別適合泡鐵觀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位朋友那里見到幾把紫砂壺,“真是一見鐘情,從此就開始玩紫砂壺。”
搞收藏,有苦也有樂。在李先生看來其中的樂趣,“不是搞這個的人,很難體會到。”他說,千辛萬苦把一把壺收回來,要經(jīng)過反復(fù)清洗、消毒、用白開水煮、用老豆腐煮、用茶水煮,再泡上各種上等的好茶養(yǎng)壺,“最后這把壺拿在手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百感交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