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教練這個名詞是關于一個叫“企業(yè)教練”的課程。在我現(xiàn)在看來,那不能稱之為企業(yè)教練,這個課程只是用訓練的方法提高領導者和管理者的素質的,這個課程之所以叫企業(yè)教練,完全是出于商業(yè)運作的考慮。但我還是非常感謝這個課程,它使我開始關注并研究“教練”。研究“教練”,首先必須解決的兩個問題是:“教練”到底是什么?“教練”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
關于“教練”是什么的問題,除上面談到的把素質培訓課程當作教練之外,我翻閱過目前在中國與教練有關的書籍,發(fā)現(xiàn)有的書所稱的“教練”其實是一種輔導——既然是輔導,干嘛又叫教練?如果只是一種叫法的變化,這又有多大意義呢?有的引進版圖書,把教練(Coach)翻譯成訓練,我認為它所表述的教練的含義是不完整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訓練”的解釋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使具有某種特長或技能”,而對“教練”的解釋則有兩個:一個是 “訓練別人掌握某種技術或動作”,另一個是“從事上述工作的人員”。這說明,“訓練”是一種活動、一個過程,而“教練”不只是一種活動、一個過程,它還代表一類人——教練者。
關于“教練”用來干什么的問題,目前在中國講得最多的是在企業(yè)中的運用,即所謂的“企業(yè)教練”。而我認為,當主客雙方關于學習的互動關系形成的時候,就形成了“教練”。教練不是企業(yè)的專利,而是適用于所有的學習關系——比如“教師要做教練”,“家長要做教練”,“教練式溝通”,“教練式領導”……當“教練”用于企業(yè)的時候就是“企業(yè)教練”,當“教練”用于管理風格的改善時,就有“管理者要做教練型的領導者”之說。當管理者懂得運用教練技術幫助下屬通過學習獲得成長從而提高績效時,就成為了“教練型管理者”。
本書在詳細闡述上述兩個問題的同時,也密切注意到了以下一些讀者關注的相關內(nèi)容:管理中的教練和體育中的教練有什么關系?教練和教師或教授又有什么不同?教練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么?教練和領導、管理的關系是什么?怎樣體現(xiàn)教練的陽春白雪,又不排斥教練的下里巴人——照顧大多數(shù)人的一般理解——也就是說,如何實現(xiàn)“專家們”宣揚的“教練”和 “老百姓”眼中的“教練”的嫁接?怎么才能讓教練更能讓人理解和接受,從而有效運用(不理解、不接受就無法運用,或者只能錯誤地運用,所以不能把“教練” 打扮得神乎其神)?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助于讀者對“教練”的全面理解,并且有助于傳統(tǒng)的管理者向教練型管理者轉變。教練型管理者的教練角度和專業(yè)教練的教練角度是不一樣的,但如果離開了教練的基本理論,教練型管理者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從談起了。所以書中涉及的有關專業(yè)教練的內(nèi)容也是有志成為教練型管理者的人士必須學習的,偷懶不得!
二
本書對兩個重要的名詞作了清晰的規(guī)定:
一個是“教練”。作為動詞的教練,固然也可以說是訓練,但為了避免與傳統(tǒng)的訓練相混淆,我們還是用教練這個詞。有時候書中也會用“訓練”來表述,相信讀者也看得出是同樣的意思的。[next]
一個是“學員”。教練這個詞是能給人帶來榮耀的,很多人是沖著教練這個詞帶給人的這種美好的感覺從事教練這項工作的;但與教練相對應的一方該稱什么才既貼切又不致于傷其自尊,或者便于幫助其樹立信心,同時更能夠體現(xiàn)教練雙方的平等性呢?當管理者充當“教練”角色時,下屬稱什么為好是需要講究的。常見的稱呼有對方、隊員、學員、學生、被訓練者,哪一個更好?我進行過比較,“對方”有一種對立的感覺,不妥;“隊員”更象是對運動員或游擊隊員等的稱呼,用于稱呼廣泛意義的下屬則不很符合中國的語言習慣,不妥;“學生”容易讓人想到學校的學生,學生相對的是先生,而先生是權威,并且學生在先生面前總顯得低微些,而教練雙方是平等的關系,教練也不是權威,教練面對的是有著豐富社會經(jīng)歷和工作經(jīng)驗的成年人,他們也不會喜歡被看低,稱教練的另一方為學生,不妥;“被訓練者”、“被教練者”那就更加不客氣了,讓一種高尚的學習活動變得像是一種可怕的懲罰活動,更不妥;“學員”也不是完全貼切的詞,但相對來說各方面的副作用會減輕些,成年人參加短期的進修,被稱為學員,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的,也體現(xiàn)了在教練指導下訓練的含義,所以本書稱教練的相對一方為學員。如果由于行文的需要,或者不小心用了對方、隊員、學生、被訓練者、被教練者等其他一些詞,那指的也是學員的意思,并請“學員”們諒解。
還需要說明的是,管理者對于下屬的最大貢獻應該是幫助下屬進步;最有效的管理是讓下屬成長為不需要管理的自我管理者;最偉大的領導力是把下屬培養(yǎng)成為可以有效領導下屬的領導者……所有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學習。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工作等于學習,學習等于工作。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由傳統(tǒng)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轉化為教學關系,為了體現(xiàn)這種新型關系,當管理者和下屬就應該是“教練”與“學員”。傳統(tǒng)型管理者可能很不習慣把下屬當作學習者看待,所以對傳統(tǒng)型管理者來說,稱下屬為學員是一場革命,但把下屬當“學員”的意識是教練型管理者首當其沖必須樹立的——相信這也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端正態(tài)度,下決心學習做一名教練型管理者,很快就會適應。當然也有些人會因為對“學員”稱謂的誤解而不接受這本書,但那也是一本負責任的書必須付出的代價。
三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沒有像某些其他“企業(yè)教練”類書籍那樣把教練式管理與傳統(tǒng)的管理理論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在我看來,教練式管理原本是在傳統(tǒng)的管理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而且,大多數(shù)人對傳統(tǒng)的管理理論更加熟悉,如果把教練式管理當作另類管理理論從零開始學習,那么原來所熟悉的管理知識就失去用途,這是一種浪費。所以本書比較注重教練式管理理論與傳統(tǒng)管理理論的嫁接和統(tǒng)一。教練型管理者不是放棄管理,而是用教練的方法管理,讓管理變得更有效。當組織和團隊形成教練文化,管理者成為教練,則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和團隊便成為可能,組織和團隊整體領導力也就得以提高。
本書的實用性表現(xiàn)在:書中的理論深入淺出,書中的方法簡單可行,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注重中國化,操作性非常強。書中提供了很多模式化的實戰(zhàn)教練工具,讀者可以即學即用,立竿見影。對于掌握了傳統(tǒng)管理理論并擁有一定管理經(jīng)驗的人員(包括高校管理財經(jīng)類學生),通過閱讀本書,將書中的理論、方法、工具運用于管理實踐中,即可迅速地成為實戰(zhàn)派“教練型管理者”。
需要說明的是,我目前主要從事企業(yè)教練工作,所以本書許多案例是站在企業(yè)這個角度上寫的。但管理是統(tǒng)一的,政府行政管理者、公共事業(yè)管理者等各行各業(yè)的管理者,只要認真品讀本書都會受益匪淺;而且,書中觀點對教學、人際關系等工作和生活領域也是有相當?shù)慕梃b和指導作用的。
四
您正讀的這本書我是在三四年前就開始醞釀并動筆寫了的。只是由于忙于講課、顧問和教練,把寫書這一最重要的事情耽擱了。我總是試圖抽空寫,但我最終發(fā)現(xiàn)抽空寫完這本書是不可能的,每年我也只能抽出幾天時間集中寫幾個段落。所幸的是,我腳扭壞了,骨折了,活動不方便了,我除了已經(jīng)安排好的公開課之外,其他的內(nèi)訓課能推遲就推遲了,新的業(yè)務也一律不接,才得以相對安心地繼續(xù)我的寫作。今天,這本書終于得以付梓,真的很感謝這次骨折。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原來已經(jīng)寫好的段落都是直接入書的,來不及潤色。而且,有些觀點我本人也正在完善中,怕是有不能讓大家接受的地方。但我這次是下決心 “先開槍再瞄準”了,否則,等到全部都完善的時候,怕是對中國企業(yè)的幫助也耽誤了。再說,完善是應該在實踐中完善的,廣大讀者、企業(yè)家、同行們的批評和指正,是完善本書觀點的最好方式。
本書部分內(nèi)容是根據(jù)我講課時的錄音整理的,可能句子偏重口語化,但好處是,瑯瑯上口,有聽課的現(xiàn)場感和親切感。
網(wǎng)絡是個好東西,里面有很多的好文章,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參考、吸收了其中不少優(yōu)秀的觀點。本人是中華教練網(wǎng)的總教練,很多網(wǎng)友在我們網(wǎng)站的論壇上提供了很多的文章,這對于我完成這本書有了很大的幫助,這里要尤其表示感謝!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章很難確定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原創(chuàng)作者,請與我聯(lián)系,我很希望知道您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