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很多居民具有中國血統(tǒng)。自古以來,馬來西亞是中國通往印度的海上要沖。考古學家在柔佛河流域發(fā)掘的古文物中,有中國秦、漢陶器的殘片;史實證明:這條商路在公元1世紀前后就已開通。劉前度在《馬來西亞的中國古瓷器》一文中說:“甚至今天,在柔佛河岸還可見到荒蕪的村莊跟營幕的遺地,在黑色的泥土上四散著中國碗碟碎片……”
越窯青瓷在馬來西亞的發(fā)現(xiàn)主要是沙撈越河口的各遺址,出土過9~10世紀的越窯器:此外在馬來西亞西部的彭亨也發(fā)現(xiàn)過唐代的青瓷尊。這些瓷器大多收藏在沙撈越博物館。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及亞洲大陸和澳洲大陸之間,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十字路口:中國和印尼群島之間的聯(lián)系早在史前時代就已開始。古印度尼西亞人沿著兩條路線從亞洲大陸南部南下:一是中國云南經(jīng)緬甸、馬來半島到印尼列島:一是中國東南部經(jīng)臺灣、菲律賓、爪哇到印尼各列島,出土的青銅器等可以為證。印尼人對中國的瓷器十分重視,將其視之為“珍貴的文物和傳家寶”。1963年據(jù)蘇來曼的《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外銷瓷》一文中說:“印尼全境都發(fā)現(xiàn)了青白瓷,它僅次于青瓷。”可見青瓷在印尼也有大量發(fā)現(xiàn)?脊抛C實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加里曼丹及其他島嶼均出土過越窯青瓷,品種有青瓷缽、壺、水注等。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位于阿拉伯海北部,是我國唐宋以來商舶到西亞地區(qū)的必經(jīng)之地。早在19世紀這里就出土過中國唐宋時期的瓷器標本。
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巴德(Brahminabad),是7~11世紀印度河畔的商業(yè)中心,宋真宗天(1020年)毀于地震。出土有唐越窯青瓷殘碗,也有五代、北宋時期的瓷器。卡拉奇東南的巴博,是13世紀衰落的古港,1958年巴基斯坦考古部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9世紀的越窯水注和北宋初期的越窯刻花瓷片等。
阿拉伯:
阿拉伯(中國史書上稱為大食)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聯(lián)合處,這一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世界交通史上的特殊地位。阿拉伯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信奉伊斯蘭教。中國與阿拉伯民族的交往在公元前后就開始了公元前2世紀末,漢朝因張騫出使西域而得知條支,并譴使該地。到8~9世紀時達到高潮。中國的絲綢與瓷器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所喜愛的奢侈品,在中國與阿拉伯世界這條商路上,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駝隊,還是“海上陶之路”上的舟舶,精明強悍的阿拉伯商人無不顯示這個伊斯蘭民族頑強的生命力,阿拉伯商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阿曼:
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島,鄰近阿曼灣,是印度和中國商船進入波斯灣的通道。阿曼的蘇哈爾是阿拉伯商人和印度、中國商人進行貿(mào)易的著名港口,古有“通往中國之門戶”之稱。80年代在此地出土過越窯青瓷片。此外,在阿拉伯的巴林,50、60年代也出土過唐越窯青瓷殘片。
伊朗:
伊朗,古稱“波斯”,位于中亞腹地,南靠波斯灣,是古代東西方海路交通的要道;中國與伊朗是世界上兩個擁有悠遠歷史的文明古國,據(jù)史記載:兩國的交往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就已開始,西漢的張騫奉命向西方“鑿空”以后,漢朝使臣已到達安息(安息即是伊朗的古稱)。唐代與外國的交通共有七條線路,其中一條便是“安息道”。中國的造紙,蠶絲、制瓷、指南針等對伊朗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伊朗的宗教、農(nóng)作物、金銀器等也傳到中國。伊朗人民特別珍視中國瓷器,把中國瓷器稱為“秦尼”,并且伊朗歷代帝王都大量地訂購中國瓷器。伊朗出土的越窯瓷器主要有:伊朗東部的內(nèi)沙布爾遺址,出土有越窯青瓷罐;在中部的雷伊遺址出土過越窯內(nèi)側(cè)劃花缽殘片;最著名的要數(shù)古代港口席拉夫,是近年來出土中國陶瓷的重要遺址。1956~1966年英國伊朗考古研究所發(fā)掘出唐代越窯系青瓷等。此外,在達卡奴斯、斯薩、拉線斯、內(nèi)的沙里等遺址也發(fā)現(xiàn)有越窯瓷器殘片。
伊拉克:
伊拉克位于古代文明發(fā)祥地的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經(jīng)腹地,土地肥沃,生活富庶。這片土地曾被東方學家普拉絲塔命名為“肥沃的新月行地帶”,這一地區(qū)在古代既是東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經(jīng)濟和文化的樞紐。自1910年以來法國人貝奧雷就在此地進行發(fā)掘,巴格達以北120公里處的薩馬拉遺址因出土中國陶瓷而聞名。薩馬拉位于低格里斯河畔, 公元836~892年,這里曾作為首都,先后經(jīng)過三次發(fā)掘。出土有唐越窯青瓷等器;據(jù)專家分析,與浙江余姚上林湖出土的標本完全相同。此外在阿比達(有譯為阿爾比塔)等地也發(fā)現(xiàn)過9~10世紀褐色瓷,晚唐、五代越窯青瓷。
埃及:
埃及是“陶瓷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位于地中海東南部、非洲的東北部和亞洲的西部,扼紅海和地中海咽喉。尼羅河自南向北流貫全境,著名的古城遺址福斯塔特(今埃及首都開羅)位于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建于公元641年,當時是埃及工商業(yè)中心,9世紀時相當繁榮。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孕育了埃及悠久而古老的文明,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中國與非洲的文化交流始于中國的秦漢時期。早在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商鞅正在進行雄心勃勃的變法之時,遠在埃及的亞歷山大也已經(jīng)建立了輝煌的亞歷山大里亞城。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志》中是這樣描述這座名聞遐邇的城市:“它有優(yōu)良的海港,所以是埃及唯一的貿(mào)易地,而它之所以也是埃及的唯一的陸上貿(mào)易地,則因為一切貨物都方便地從河上運來,聚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隨后埃及的命運無論是文化、藝術、商業(yè)還是精神都被寫進了世界歷史。埃及從9世紀前后就源源不斷地進口中國陶瓷。自1912年日本中東文化調(diào)查團的三上次男、小山富士等古陶瓷學者對這座遺址進行發(fā)掘以來,福斯塔特共有六、七十萬片瓷片出土,其中有一萬二千片中國陶瓷,時間跨度從中國唐代到明清時期。
在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越窯瓷器主要有:9~13世紀初期的越窯青瓷,有些刻有蓮花、鳳凰等紋樣;還有比較典型的屬于唐代平底小圓凹式的玉璧底碗。20世紀60年代在庫賽爾和阿伊扎布等遺址也出土過唐末到宋初青瓷器。
除埃及以外,非洲的其它地方也出土有越窯瓷器。如20世紀60年代在蘇丹的埃哈布、哈拉伊卜等地出土有唐末五代青瓷;50年代中期在基爾瓦島也出土唐末到宋初青瓷,據(jù)統(tǒng)計,該國出土中國瓷器的遺址有46處之多。40年代末在肯尼亞的曼達島出土有9~10世紀的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