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陶瓷在唐代已有相當數(shù)量銷往國外。入宋以來瓷器對外輸出有增無減,在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及非洲與海岸很多國家都發(fā)現(xiàn)了我國宋代瓷器。明、清時期,中國瓷器大量銷往歐洲的荷蘭、德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有些瓷器在造型、紋飾完全按歐洲人喜愛的式樣燒制,具有中西方風格融為一體的特點。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紋就是荷蘭的國花。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表現(xiàn)在唐代陶瓷上繪畫藝術(shù)風格,比法國現(xiàn)代畫代表人物畢加索要早一千多年。1708年,德國的伯特格爾(1682-1719年)燒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歐洲硬質(zhì)瓷。法國繼德國之后燒制出相似中國的真正瓷器。英國的韋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機和鉛版轉(zhuǎn)印的裝飾技術(shù),把陶瓷以低廉的價格推向大眾市場。當18世紀末歐洲大規(guī)模生產(chǎn)瓷器后,中國瓷器對歐洲的出口已是強弩之末了。
中國古瓷對朝鮮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響巨大。自漢唐以來,中朝日三國就有著頻繁的文化藝術(shù)交流,中國的陶瓷就大量銷往朝鮮和日本。特別是宋太祖和明清時期,以景德鎮(zhèn)為代表瓷器銷往朝鮮、日本后,備受各界人士的歡迎。朝鮮的高麗和李朝時期受中國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響,先后成功燒制出了具有中國制瓷工藝又有朝鮮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于1616年也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燒制出與中國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時代,日本已成為強大的陶瓷國。中國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這個巨大的傳統(tǒng)市場,而且還多了一個爭奪歐洲和西亞出口市場的強勁對手。
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是指公元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麗王朝統(tǒng)治的這470多年期間所生產(chǎn)的青瓷。高麗青瓷自出現(xiàn)之日起,就是為貴族和宮廷所使用。高麗青瓷深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當時高麗王朝與宋朝有著較為密切的關(guān)系,尤其是中國瓷器的輸入,對高麗青瓷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的高麗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紋飾、造型忠實地沿襲了越窯、定窯、耀州窯和后來的汝窯、龍泉窯的風格。據(jù)宋代知名畫家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書中記載:"陶器色之青色,麗人謂之翡色。"又說:"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最精絕。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這里,徐競將高麗青瓷與宋汝瓷、越窯瓷相提并論。可見當時高麗青瓷的名貴。
高麗青瓷釉色比較接近于龍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為主調(diào),釉面光澤,有細小紋片,并鑲嵌黑、白紋飾。高麗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關(guān)。據(jù)《高麗史》記載:"我國始于白頭,終于智異,其勢水根木干之地,以黑為父母,以青為身。若風俗順土則昌,逆土則災(zāi)。風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蓋、樂調(diào)、禮器,仕用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 銅瓦器,以順土風。從之。"從此不難看出高麗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李朝瓷器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產(chǎn)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國元末明初白瓷影響,釉調(diào)較深,燒造的白瓷像雪一樣純白。李朝時代人們崇尚清正廉潔、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貫穿李朝整個時代。李朝瓷器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前期從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從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后期從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書介紹一件李朝官窯彩瓷的珍貴實物彩罐,高11.5cm,口徑14.6cm,底徑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細紋開片。釉層細致瑩潤,胎土潔白細膩,手感較重。底部有五角星狀排列的六個突出圓點,為官窯產(chǎn)品標志。正面有三具飛龍在云中振翅飛翔,龍紋用黑色釉。靈芝型彩云用豆綠色和淺藍色濃淡搭配涂蓋。這種施彩方法類似中國的斗彩。器物外壁口沿處有兩道豆綠色紋樣。罐兩側(cè)浮雕獅子頭,獅子兩眼圓睜,目光炯炯,口銜圓環(huán),威猛雄壯,氣勢磅礴,青花色澤青翠鮮艷,晶瑩光潤。背面從右至左書寫"惠我無疆"黑漆色大字。充分體現(xiàn)了李朝晚期官窯水平,其工藝之精,堪稱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帶青色,同時出現(xiàn)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紅,釉里褐等。這時青花瓷的花紋用筆幼稚,柔弱的流線可以簡練到惜墨如金的程度,與我國明初景德鎮(zhèn)民窯瓷相類似。
伊萬里窯與吳祥瑞青花瓷及其它
明正德六年(1511年)日本陶藝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輔)隨日本使節(jié)來我國江西景德鎮(zhèn)學習制瓷技術(shù),改名為吳祥瑞,兩年后回國,稱"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對中國的懷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萬里開窯,稱伊萬里窯,是日本陶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瓷窯之一。憑借該窯傳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術(shù),日本稱青花瓷器為染付,為其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作品上一般刻劃或書寫:"吳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識,稱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紋飾、釉色都明顯地受中國瓷器的影響。由于當時使用燒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貴,當初伊萬里窯生產(chǎn)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清代,伊萬里窯繼續(xù)燒造青花瓷器,并且燒制數(shù)量可觀的外銷瓷器,其中有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燒制的帶有公司英文縮寫V·OC標志的器物。
中國制瓷工藝對日本的陶瓷影響是巨大的,日本所燒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的陶瓷工藝,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