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王亞平老師身材略顯單薄,但看上去很有氣勢,沉穩(wěn)坐著,說話聲音不大,卻有一種深入人心的感覺。說起與紫砂的緣分,那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這位出生于鄰近宜興之地的農村子弟,少年時就酷愛書法,潛心臨摹。1976年從江蘇工藝美術技術學院陶瓷專業(yè)畢業(yè)后,就走上了紫砂創(chuàng)作的漫漫之路。
聊天中,九峰茗茶的陳副總說,王老師的書法獨到有氣魄,剛才書寫的幾幅字便讓人震撼。確實,在欣賞了他的紫砂陶藝作品《海納百川》《觀滄!返戎,讓人心生感嘆:融書法、設計、繪畫于紫砂之中,不僅僅是技藝上的創(chuàng)新,更能反映出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內涵。
王老師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平面創(chuàng)作不同,這是一種三維創(chuàng)作。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對紫砂外在的一種雕塑修飾,但其實充分體現了紫砂的內在表現張力。借用其友人常州紡院創(chuàng)意與藝術設計學院鄧凱院長的評價:亞平的紫砂作品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剛正有形,大氣凜然,集聚了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之積淀,縱橫三萬里之氣勢。
在世界紫砂之都宜興丁蜀鎮(zhèn)的青山環(huán)抱中,王亞平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在這個一片田園風光,宛若世外桃源之地,王亞平鉆研書法藝術內在精神,找到了靈感,找到了表達自我情感、自我藝術追求的載體,以獨有的面貌成就了自己獨有的陶瓷藝術體系。
王亞平的作品以大件居多,有的甚至一兩米高。巨型紫砂制作難度很大,而方形紫砂制作要比圓形更難,更易因受熱不均而爆裂。王老師說,每一件作品都要花費巨大精力,作品的每一寸肌理、紋飾都要親自雕琢而成,既雕既琢,復歸于樸。
用其福州友人盧佳倫的話說便是:陶似男人要的是氣魄。王亞平用自己的作品給出最好的詮釋。
陸明生 “陸供春”創(chuàng)新樹癭壺
據說友人評價陸明生:還帶有濃厚的少年人特有的純真。乍一見面,確實不覺得他已經51歲了,歲月,沒在他的臉上刻下多少痕跡。然而等真正了解了他的人和作品之后,不禁感嘆:他已經在紫砂之中,刻下了屬于自己獨有的光彩,這種痕跡,不形于色、不露于聲,只有靜心品味,方能明白其中美感。
一樣出生于陶都丁蜀鎮(zhèn)的陸明生老師,自幼就對水火土交融的紫砂制作藝術情有獨鐘,紫砂芳香,至今濡潤于身。
陸明生又被人譽為“陸供春”。自明朝嘉靖年間書童供春偷師金沙寺,造出第一把紫砂壺“供春壺”之后,集壺藝、詩詞、書畫、篆刻于一體的壺文化經過長時間發(fā)展應運而生。供春壺蘊含著歷代文人、茶人和愛壺之士濃郁的情感。這種以樹癭為藍本的壺作被奉為圭臬。多年來,陸明生著重于樹癭壺技藝和創(chuàng)意上的攻關,如今他的作品觀之如千年老樹,粗糙而有韻味,創(chuàng)意和裝飾的處理突破常規(guī),打破桎梏,已立一家之言。
記者初見到陸老師的作品《祥云供春》,大為驚訝,這紋飾不正像奧運祥云火炬嗎?細問之下,方才知道這壺可是在奧運之前就做好的,那時,還不知道奧運火炬用的就是類似紋飾呢!
在很多作品上,陸明生都制作了一個七彩甲蟲,他笑稱這便是自己的“印章”,從中不難看出這位陶藝大師的童趣。對福州紫砂市場,陸老師認為,“有好茶的地方,肯定也需要好壺,但什么樣的壺才是好壺,這需要大家一起去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