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尊 尊式之一。陶瓷容器,流行于西周以前。陶質(zhì)大口尊在新石器遺址出土很多。其中陜西神木石峁村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夾砂灰陶尊唇沿敞口,深腹,似兩敞口筒式杯上下套接而成。腹中部有一道臺階式痕跡。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陶尊折沿敞口,腹自口部斜線內(nèi)收。1974年內(nèi)蒙古敖漢旗南臺地出土的彩陶尊,口沿外侈,粗頸,鼓腹,腹部有對稱的環(huán)狀雙耳。東北地區(qū)夏家店文化中有大口沿外敞,折腹內(nèi)收式尊。商代中期大口尊有敞口,凸圓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無肩深腹幾種。商代的大口尊多用作煉銅的坩鍋。商代晚期,陶質(zhì)大口尊逐漸少見,原始青瓷大口尊從商代中期始見,河南鄭州分別于1954年、1971年出土的原始青瓷大口尊,造型為敞口、束頸斜肩折腹式。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大口尊作喇叭形口,粗頸、鼓腹,高足外撇。東漢以后瓷質(zhì)大口尊少見。
蓮花尊 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青瓷尊,是順應佛教盛行而產(chǎn)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長頸,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勻分布6個直系。器身布滿堆塑的上覆下仰層層蓮花瓣,蓮瓣豐碩而高凸,其間還上貼塑飛天與寶珠紋。全器造型宏偉,裝飾瑰麗,藝術(shù)水平相當高。 字串5
蓋尊 帶蓋的尊。南北朝、隋代墓中出土的尊常配有蓋,但蓋尊之名并不意味著一種特有的器形,器蓋附屬于各種不同的尊式。如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漢武昌的南朝青釉蓮花尊、1972年出土于江蘇南京麒麟門外林山梁代墓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和1948年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蓮花尊,均屬帶蓋蓮花尊。山西壽陽北齊庫狄回洛墓出土的黃釉貼花蓮瓣紋尊則屬另一種器形,蓋作僧帽式,敞口;短勁,弧腹,矮足。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白瓷貼花獸耳銜環(huán)帶蓋尊作凹形蓋,桃形鈕,敞口,長頸,鼓腹,高足外撇,腹部貼飾一周獸面鋪首。
雙螭尊 或稱雙螭瓶,創(chuàng)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呈盤口,長頸,溜肩,長腹,平底。從口至肩置對稱雙螭柄。另有單口雙腹并聯(lián)式,自銘"傳瓶"。參見"傳瓶"。
橄欖尊 又稱"橄欖瓶",尊式之一。北宋時始燒,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河南登封窯珍珠地刻劃雙虎紋尊,小撇口,束頸,腹部長圓微鼓似橄欖形,底與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時期流行另一種橄欖尊。收藏于首都博物院的清雍正青花橄欖尊,喇叭式口,細頸,賀腹,尊的上部比腹下略長,圈足,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琺瑯彩松竹梅紋瓶,口部微侈,粗頸,弧腹,圈足,造型亦略似橄欖狀。 字串6
扉棱尊 又稱"出戟尊"、"出戟觚",尊式之一,北宋始燒,流行于明,初為北宋鈞窯為宮廷所燒制的仿青銅器陳設(shè)品。造型為敞口,頸部內(nèi)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頸、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青花尊,僅腹部四面飾有扉棱。明正德以后有些尊的頸、腹、足四面飾對稱的扉棱,萬歷朝則有六面飾扉棱的。
魚簍尊 尊式之一,器形似魚萎,明代初期與清代初期均有燒制。前者作盛儲器,后者作高檔陳設(shè)品。明永樂器特征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圓底。宣德時期所燒,敞口,斜肩,圓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間制品著意仿竹編魚簍,形狀為盤口,束頸,扁鼓腹,平底。
無擋尊 尊式之一,流行永樂、宣德時期。平沿,圓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與平沿呼應。器形明顯帶有異域風格,亦有人稱之為器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仿品。
石榴尊 尊式之一。始見于明宣德時期,流行于清代。器形似石榴果實,通體由縱向凹曲線分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頸鼓腹,圈足外撇,臺階式撇,臺階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制品水平尤高。雍正時期石榴尊除繼續(xù)燒造宣德器形,還有一種作外撇五瓣式花口,束頸,腹部渾圓,淺圈足。 德-化-陶-瓷-總-站
雙犧尊 明弘治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尊式,斂口,短頸,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對稱的獸耳為飾。此種尊在清雍正、乾隆時期也有燒制。如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仿古銅彩雙犧尊,造型為撇口,短頸,豐肩,腹部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飾對稱的回首立羊耳。
搖鈴尊 清康熙時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弧形或筒式腹,淺圈足,似長柄的銅鈴。
太白尊 又稱太白壇、雞罩尊,清康熙官窯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詩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壇,故名。又因形似圈雞用的罩,還有"雞罩尊"之稱。造型為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齊。腹部多淺刻團螭圖案。后世仿品器形規(guī)格與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紋飾過于生硬。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的一種尊式,陳設(shè)品。器形似弦樂器琵琶,洗口,束頸,弧腹,腹下部較大,圈足為寬窄不同的二層臺式。有的琵琶尊頸部飾對稱的獸面雙耳。
如意尊 清雍正時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裝有如意形耳而得名。尊上部呈缽式,頸部較細,有凸起弦紋,下部豐滿渾圓,兩側(cè)有對稱的如意式雙耳。
絡(luò)子尊 又稱"網(wǎng)絡(luò)尊",清雍正、乾隆時流行的一種尊式。器作撇口,短頸,圓腹,假圈足,腹部貼型凸起的網(wǎng)絡(luò)紋。民國時期多有仿制。
蘋果尊 形似蘋果的瓷質(zhì)容器。侈口,短頸,器口頸若果蒂,下凹于圓腹之中。豐滿圓潤,為清代康熙朝獨有器形之一。
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的器形。器身似馬蹄形,唇口,溜肩,斜腹?jié)u放,淺圈足。足背窄細。有的斂口溜肩,器腹略高,淺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稱"馬蹄水盂"
觀音尊 撇口,束頸,溜肩,斂腹修長,至底外撇,若觀音菩薩亭亭玉立,故名,為清代康熙獨特器形之一,又稱"觀音瓶"。
鹿頭尊 收口,腹上斂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頭或牛頭,故稱之為"鹿頭尊"或"牛頭尊"。始見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當時粉彩器多以青綠山林為景,繪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稱"百鹿尊"。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以青蓮諧音"清廉",因而又名"青蓮?quot;。
萊菔尊 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一。侈口,細頸下飾雙弦紋,豐肩,長腹下斂,假圈足,足脊窄細,形若萊菔,即蘿卜,俗稱"蘿卜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