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是從原始青瓷發(fā)展而來的。戰(zhàn)國時期的原始青瓷尊、青瓷卣、青瓷鼎、青瓷瓿等青瓷器型,以及各種青瓷紋飾幾乎完全是青銅器的翻版,真正具有自身藝術與工藝特征的陶瓷產(chǎn)品并未產(chǎn)生。直到浙江上虞地區(qū)越窯青瓷的燒造成功,才意味著陶瓷工藝開始擺脫青銅器的影子,走向自成體系的成熟。任何文化與藝術品的產(chǎn)生都是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做鋪墊的。青瓷文化從它產(chǎn)生開始,最先受到的影響應該是來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而早期越窯青瓷的代表器物——佛寺罐就是佛教文化與中華本土文化交融的最典型的器物。
這種盛行于三國兩晉時期的堆塑瓷,外形似罐,通常稱之為“谷倉”。因與佛教及喪葬有關,故又稱“佛寺罐”、“塔式罐”、“神亭”等。佛塔起源于印度,佛塔是佛家用來存放佛舍利與供奉佛像、佛經(jīng)之用。在中國最早的文化中是沒有類似于“塔”的建筑,與“塔”這個文字的。直至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被音譯為“浮屠”、“佛圖”的佛塔也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流行。塔的層數(shù)一般分為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佛教中等級最高的為七層塔,所謂七級浮屠。
當青銅文化翻到陶瓷文化的這一篇章的時候,中華大地也發(fā)生重大變化。東漢末年的三國紛爭,到兩晉時期的八王之亂,外族入侵,南北分裂。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在這樣大的歷史背景下,佛教在中國開始大肆盛行,各種各樣的佛塔也在全國各地紛紛建起,人們通過對佛教皈依尋找精神的寄托。反映到手工業(yè)上面,就是青瓷佛寺罐的出現(xiàn)。這種以佛塔為原型的器物,不僅是佛教文化在世俗社會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狀況的真實反映。在中國文化中,靈魂不滅的思想一直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當佛舍利塔傳入中國,立即被本土的喪葬文化所接受,作為隨葬的冥器的青瓷佛寺罐不僅是佛家存放舍利的器物。佛寺罐不僅有佛塔的造型,同時是堆有各種動物,飛鳥乃至仆人簇擁的死者生前生活場景再現(xiàn)。
青瓷堆塑“佛寺塔”為西晉越窯,高47.5厘米,腹徑28厘米,底徑15.7厘米。罐為盤口鼓腹,上設樓臺百戲、飛禽走獸及五聯(lián)罐,組成一大罐整體造型。罐身塑飛鳥六十八只、飛鼠十二只、猴子十三只、獅子四只、辟邪十只、蜥蜴十一條、龜四只、鹿兩只、犬一條、樓臺三層、闕兩個、佛像七尊,并塑有胡人形象的雜技俑十人。器物造型優(yōu)美,各種堆塑神態(tài)極為生動,是兩晉時期越窯工匠們對于陶瓷工藝品的真正飛躍性的創(chuàng)新。充滿想象力的動物、人物藝術造型與嫻熟的堆塑技藝,標志著越窯青瓷產(chǎn)品真正開始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