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明代福建德化窯燒制的優(yōu)質純白瓷。德化窯是我國陶瓷史上有名的民窯,其窯址已發(fā)現多處,其中以屈斗宮窯址最有代表性。明以前德化窯燒瓷品種較雜,有黑瓷、青花、白瓷,其生產白瓷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宋代,明代其白瓷晶瑩潔白,馳名中外,清代開始衰退。建白瓷主要以其胎釉純白而獨具特色,它與北方白瓷和江西景德鎮(zhèn)宋代白瓷在胎釉的化學成分等方面有所不同。德化地區(qū)盛產瓷石,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檢測,德化白瓷胎體含石英、絹云母和高嶺土等礦物質,其中氧化鉀含量高達6%,氧化鐵含量較低、由宋代的0.57%降至明代的0.35%,因此燒成后玻璃相較多,胎白致密,透光度較好。而北方白瓷及景德鎮(zhèn)白瓷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成,其中氧化鉀含量只有2%~3%,此種粘土內含助燃物質少,燒成后胎質不夠致密,透光度較差。德化窯的瓷釉為典型的鉀—鈣釉,氧化鉀、氧化鈣含量高,三氧化二鐵含量低,加之當時窯工們已能熟練地掌握氧化燒成技術,所以德化白瓷釉色光潤、純凈,乳白如凝脂,有玉的質感。而北方白瓷釉三氧化二鋁含量高,氧化鉀含量低,以氧化鎂為助熔劑,此種釉薄且顯現出牙白色調,白中泛黃。景德鎮(zhèn)白瓷釉中氧化鈦、三氧化二鐵與三氧化二鋁含量適當,燒成時采用氧化還原氣氛,所以釉色白中泛青。明代德化窯白瓷質地優(yōu)異,但日用器少。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已發(fā)表的考古資料及傳世品正與文獻記載相符。德化窯盛產瓷塑像,常見的有觀音、羅漢、達摩、壽星等,造型生動,面部雕刻細膩逼真,突出個性;衣飾刻畫準確流暢,靜中有動。瓷塑藝人何朝宗、林朝景等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明代德化窯也生產供器,如尊、鼎、香爐以及精美的工藝品,像梅花杯、八仙杯。生產的簫笛等瓷質樂器音質遠出竹器之上,頗負美名。德化白瓷在元明時期還大量銷往海外,在非洲的坦桑尼亞和和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地均發(fā)現了元明時期的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