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在距今六七千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社會,先民就生活繁衍在黃河流域這片廣袤的原野上。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母系氏族社會最燦爛的原始物質文化之一。它是1921年最早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fā)現(xiàn)的,據(jù)碳14的測定,仰韶文化的彩陶距今8000年到5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國河南、陜西、青海等地,細分又有北首嶺、半坡、廟底溝、秦王寨等若干類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半坡彩陶的造型有缽、盆、壺、罐等,紋飾有豐富的幾何紋和動物紋。從1955到1957年,半坡遺址一共出土7件類似的人面魚紋盆,對盆內人面圖案的寓意,有不同的理解,多數(shù)人認為是原始巫師在乞求漁獵豐收,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某個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雖無法斷定哪一種說法更貼近事實,但這無疑是當時人們原始漁獵生活的真實寫照,彩陶盆上除了夸張的人面紋以外就是鮮活的魚和用于織網(wǎng)的魚梭。這些圖形揭示了人與魚的關系,它以早期繪畫的形式告訴我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會,黃河岸邊的先民已經(jīng)能夠依靠漁獵生存,并且會使用簡練抽象的線條反映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
仰韶文化的彩陶是我國原始時期的藝術珍品,現(xiàn)代人對彩陶藝術內涵豐厚的純樸抽象之美有了初步認識以后,也開始收藏彩陶,隨之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仿品。尤其有動物或人面圖案的器物被作為仿品的首仿,此外還有不少繪植物、花卉、水紋、圈點紋的。一般說來,目前流通市場上所見到的比較完整的人面魚紋盆全是假的,攤販的彩陶是真真假假摻和在一起出售的。彩陶的鑒定有相當?shù)碾y度,沒有多年的經(jīng)驗和積累不行。這種積累包括看真和看假,光看真的,不深入市場看假的,也不行,鑒定本身就是對比。目前交易市場上彩陶雖然比比皆是,但是真東西的比例越來越小,即使有也并不漂亮,大多彩繪剝落,器身修補。假貨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的新燒,二是粘補過的老胎后加彩繪。多數(shù)情況下,凡是泥色鮮亮,黑彩厚而漆黑,畫法精致光滑完美者,多值得懷疑,因為五六千年是十分漫長的,泥土、空氣中酸堿物質和微生物的侵襲不可能不留下一點痕跡,這些痕跡與人工的作舊是不一樣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年陳列有重要遺址出土的彩陶器,是具有代表性的標準器。收藏彩陶豐富的還有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地的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北京有一家私人專題收藏的古陶瓷文明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陳列的彩陶都是很好的正面教材。必須把真的彩陶完全掌握好,有了“感覺”以后,再到市場上“撿漏兒”,不然撿來的很可能不是“漏兒”,而是一堆現(xiàn)代垃圾。
彩陶的鑒定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秘訣,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一切都是公開的,專業(yè)工作者的所有的經(jīng)驗都通過文章、媒體廣泛傳播,作假的人鉆研的勁頭要比業(yè)余愛好者強幾倍,甚至比專家還要“專家”,沒有什么人能阻止仿品的流通。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沿著黃河中上游地區(qū)仰韶文化彩陶的發(fā)源地一路考察下去,瀏覽所有收藏單位的出土物,數(shù)萬件早期藝術真品過眼后,還有什么秘決需要去請教別人嗎?
舞蹈紋飾陶盆
新石器時期晚期的馬家窯文化因首先發(fā)現(xiàn)于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馬家窯文化距今5300年到4000年,是中國地區(qū)仰韶文化的地方分支。它東起隴東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及青海北部,北達甘肅北部及寧夏南部,分布范圍廣;y瑰麗富于動感變化是馬家窯彩陶主要裝飾特征。胎泥為橙紅色,以粗線條的黑彩繪出弧形的長短幾何狀線條,多見水波紋、旋渦紋、圈點紋,也有鳥紋、蛙紋、魚紋、蝌蚪紋等,最著名的一件作品是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人物舞蹈紋彩陶盆,此盆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國目前最早描繪舞蹈圖的古代陶器。盆大口微斂,卷唇翻沿,下腹微收,小平底。深紅色陶胎,以黑彩于口沿畫弧線圈足紋,內壁繪3組舞蹈人紋,每組5人,手拉手跳集體跨步舞,舞姿優(yōu)美,場面熱烈。
舞蹈紋彩陶盆從歷史和藝術的角度上說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近些年來出現(xiàn)不少仿品,器物大小和紋飾都十分相似。彩陶的銷售與仿制多年以來自成體系,有來自甘肅、青海等地的商販長駐北京負責聯(lián)系客戶,有專門負責挖盜、負責仿制以及長途販運的。彩陶長期以來真假摻半,魚目混珠,已經(jīng)持續(xù)了二三十年的時間。
由于彩陶的發(fā)展持續(xù)了幾千年,分布的地區(qū)遍及北方數(shù)省,廣袤的中原大地有數(shù)不清的原始部落遺存,出土物相當多。除了木頭和樹葉以外,沒有任何其他容器可以使用的年代,水需要貯藏,食物需要盛裝,全部依賴于陶質容器,數(shù)量極多是十分正常的。連綿不斷的挖掘至今沒有窮盡,與瓷器相比,真的彩陶在民間流通市場上還是可以見到的,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少。10年前,在民間的交易市場上馬家窯彩陶罐比比皆是,而現(xiàn)在大多是很一般的東西,精美的器物明顯地少了,絕大多數(shù)是新燒。一件仿品,與原物大小一致,是完全照實物制作的,沒有見過國家博物館實物的人很容易上當。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首先在造型上兩者是有區(qū)別的,真品飽滿豐碩,由口至底的外弧線自然順暢,仿品的腹部線條很拙笨,其次是陶泥的顏色,真品陶泥細膩紅中泛黃,表面打磨得十分光亮。仿品陶泥顏色發(fā)暗,呈黃褐色,泥質粗,泥料中有尚未溶解的雜質,胎土有淺黑色的斑點。馬家窯彩陶的粘土淘洗得相當細膩,屬黃河地區(qū)的沉積土,由于水的自然沖刷,泥質十分勻細,很適于制陶。現(xiàn)代仿品由于使用一般黏土,土質粗糙,器表胎泥發(fā)澀,不滑爽,不光亮,器壁也厚而沉重,器表不見真品那種經(jīng)過反復地打磨形成的一層薄薄的亮面。所畫的舞蹈紋樣與真品對比,真品飛揚靈動的筆觸是原始先民自然情感的真實流露,沒有一絲的做作;仿品雖然技藝不差,但終究是臨摹,圖案有重描斷筆的現(xiàn)象,且分量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