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除有上述茶具以外,歷史上還有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錫罐多制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效果。唐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造價較昂貴,一般老百姓無法使用。
至于金屬作為泡茶用具,一般行家評價并不高, 如明朝張謙德所著《茶經(jīng)》,就把瓷茶壺列為上等,金、銀壺列為次等,銅、錫壺則屬下等,為斗茶行家所不屑采用。到了現(xiàn)代,金屬茶具已基本上銷聲匿跡。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宮廷的銀質(zhì)鎏金茶具,1987年5月,我國在陜西省扶鳳縣皇家佛教寺院法門寺的地宮中,發(fā)掘出大批唐朝宮廷文物.內(nèi)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時使用的銀質(zhì)鎏金烹茶用具,計11種12件。這是迄今見到的最高級的古茶具實物,堪稱國寶,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飲茶十分豪華。這批茶具是公元874年封存入地宮,供奉釋迦牟尼真身佛骨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這批茶具主要有:
鎏金銀龜形茶盒——存放待烹茶末用。
鎏金銀茶槽子——分碾槽和碾輪,用于碾碎茶。
鎏金銀茶羅子——箱形,內(nèi)有茶羅架和接茶屜, 碾后茶末過羅(篩)用。
金銀絲結(jié)條籠子——用于炙茶餅用。
同時出土的還有素面淡黃綠色琉璃茶托等。
唐代飲用的是餅團茶,先將茶餅烘燥,謂之炙茶,再打碎入茶碾,碾成茶末,然后過羅(篩)成為待 烹茶末。烹飲時,先將水燒開,放入鹽椒等調(diào)料,再用“則”量取茶末投入水鍋,二沸茶烹成,舀入碗內(nèi)飲用。過程較繁復(fù),使用茶具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