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弘治、嘉靖時期的青花瓷器中,有一種常見的畫面:兩位笑容燦爛、蓬頭垢面、袒胸赤腳或趿鞋、不修邊幅的僧人,一人持禾葉或禾苗,一人捧圓盒.和和氣氣地相向為伴。今人把這種瓷器稱為“和合二仙”,但他們有怎樣的來歷呢?
其實,“和合二仙”有真人原型。他們就是唐代憲宗時(806—821年).浙江蘇卅『楓橋寒巖山的兩位僧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寒山又名寒山子,傳說是唐代貞觀年間“應舉不利,不群于俗,蓋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詩僧,后隱居天臺寒巖山。拾得是一個孤兒,被國清寺老僧豐于在天臺山路過時發(fā)現(xiàn)并收養(yǎng),故取名拾得(撿來的意思)。兩僧自幼都有詩才,互相敬慕,遂成好友。天臺山國清寺是寒山、拾得的祖庭,內(nèi)有他倆的畫像,其文字描繪日:“寒山.一印記.一手拊膝,微笑,赤足。拾得一手托珠,一手閱卷.亦赤足,大笑。”雖然二人看似狂顛不羈,衣著不整,但吟詩唱偈相處甚歡,后人輯有《寒山子集》留傳于世。
明代民窯青花瓷器上的二僧形象。由于時間的推移有了演變,一人持禾葉或禾苗。一人捧圓盒.是取其諧音的寓意。“荷”、“禾”、“盒”三個字的諧音都為“和”或“合”。即“和諧合好”之意.象征夫妻相愛。人與人之間“和為貴”.表達了人們向往真誠友愛的精神寄托。
寒山曾經(jīng)這樣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回答說:“只要忍他、讓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充滿禪機妙理的一問·答,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的哲學思想。宣傳的是儒家的中庸平和之道以及佛家“忍讓”和因果報應的思想。寒山和拾得,把塵世間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用微笑來對待人世間的種種嘲弄和不平,深諳“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客觀存在,因而能隱逸山林.心靜如水,達到了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