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曾統(tǒng)計過宋哥窯傳世絕品的存世量大約在300件以上,比汝窯器的存世量大約要多3倍左右。這300多件傳世哥窯器是根據(jù)什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被確定的,我們不可能件件均知、一一都明。我們認為,要真正算得上名副其實的宋代哥窯器傳世絕品,起碼應當具備下述種種特征。
一、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zhì)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zhèn)沃档脩岩,與《七修類稿續(xù)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二、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zhì)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zhì)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后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三、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nèi)墻深長,足之外墻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四、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nèi)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nèi)壁和外壁或內(nèi)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tǒng),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nèi)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xiàn)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shù)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nèi)壁,像一個很厚的環(huán)。
可惜的是,在許多介紹哥窯的著作中卻很少提到這個“攢珠”且“聚球”的特征。而這個特征又是歷來仿哥器無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時期最能亂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卻無法做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宋代古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jù)。
結(jié)合以上特征加上這個重要依據(jù),讓我們回頭看看存世的300多件宋哥窯器有多少是傳世的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