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
北宋后期宋金戰(zhàn)亂不息,汝瓷興盛前后不過20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xiàn)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1992年秋,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宋汝窯盤在紐約拍賣,成交價高達154萬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宋汝窯三犧尊又以5000萬港幣的身價物易其主。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其釉如“雨過天晴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隨光變幻,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北宋時汝瓷器表?“奉華”二字,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皆內(nèi)庫所藏,視若珍寶,可與商彝周鼎比貴,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
據(jù)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tǒng)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北宋時間,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xiàn)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汝州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nèi)鄉(xiāng)、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chǎn)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于長期兵災戰(zhàn)禍,汝窯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1938年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關(guān)心下,經(jīng)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汝州汝瓷一廠專家們燒制出第一批豆綠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窯天藍釉經(jīng)汝瓷廠專家試燒成功并得到陶瓷專家的鑒定,達到宋代汝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