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有一件青花瓷,是個茶壺,但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5月22日,本報熱線接到市民馬秀玲打來的電話。
當天下午,在首府南昌路馬秀玲的飯館里,記者見到了用報紙包裹著的她所說的青花瓷。這個看似茶壺的白色瓷器,壺身上繪有一老一少兩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且兩組呈對稱分布的藍色圖案,壺身高約10厘米、直徑約13厘米,壺嘴殘缺只剩下側身的一個小口,小口上方和對稱的另一側相同高度留有把柄的殘缺,壺口和壺的底座都為圓形,壺口一周留有陳舊的茶垢。
現(xiàn)年41歲的馬秀玲告訴記者,這是她19年前回老家甘肅平涼市崆峒區(qū)峽門鄉(xiāng)王家山村探親時,從她大姐家找出后帶回來的。
她指出壺身的兩組人物圖案乍一看似乎是完全相同的圖案,并且呈對稱分布,但仔細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兩組圖案中少年的右手手指一個為5只,另一個是6只。
“當時我大姐家還住在窯洞里,這個瓷壺就扔在她家另一個堆放雜物的破窯洞里,黑乎乎的,都是油污,看起來臟臟的。”馬秀玲說,當時她問是什么東西,她大姐說,“是個爛茶壺”。
馬秀玲覺得很可能是個寶貝,就用洗衣粉洗了一下,這才看清原來是個壺嘴和把手都壞了的白底藍色圖案的瓷壺。此后,她帶著瓷壺回到了新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雖然和父母從奎屯搬家到了烏魯木齊,并且又搬了幾次家,但她把這個破瓷壺一直保存著。
后來,她用洗衣粉和清潔球把瓷壺差不多完全洗干凈了,她才看清壺身上的藍色圖案原來是一老一少兩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在用清潔球擦洗的過程中,她雖然把壺身表面打磨得不再光亮,但藍色的圖案就像是滲透的一樣,并沒有被磨去。她認為瓷壺的上色技術不一般。
前些日子,馬秀玲在電視上看到,首都博物館正在舉辦青花瓷展覽,通過與電視上看到的青花瓷對比,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瓷壺和青花瓷很相像。
“我認為我的(瓷壺)也是青花瓷,是個值錢的寶貝,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馬秀玲說,當她兩天前看到本報報道《霍城農民邂逅元代青花鳳首扁壺》的報道后,她決定給自己的瓷壺驗明一下真假。
馬秀玲告訴記者,她奶奶的弟弟曾經是國民黨期間平涼縣的縣長,她的父母50年代來到新疆,當時留下她的大姐在老家。在她的老家,很多村民都從地里挖出過瓷器、銅錢等文物。至于她的青花瓷壺,從當年被扔在大姐家的窯洞,以及從壺口的茶垢來看,應該是早些年家里的老人喝茶用的茶壺,因為當?shù)氐幕刈謇先藲v來都有用小茶壺喝茶的習慣!
相關鏈接:青花
青花是運用天然鈷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溫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使色料充分滲透于坯釉之中,呈現(xiàn)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凈素雅!
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fā)明的方法之一。其特點一是著色力強,發(fā)色鮮艷,呈色穩(wěn)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蘊藏豐富。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