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興旗下網站: 中華陶瓷網  中國瓷都德化網  德化陶瓷商城  網興網絡
網絡興瓷,陶瓷行業(yè)第一門戶
資訊 企業(yè) 產品 供應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企業(yè)家俱樂部 論壇
頻道首頁  陶瓷歷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識
陶瓷藝術  陶瓷院校  古瓷欣賞  陶瓷拍賣  陶瓷古窯  陶瓷常識 產區(qū)特色: 德化  景德鎮(zhèn)  醴陵  潮州
信息內容
   
 您的位置: 首頁>陶瓷文化>>陶瓷文化>>|
淺析“秘色瓷”

發(fā)布:2008-9-18 8:34:28  來源: 中國文物網 [字體: ]

  唐代著名的論茶專著,即陸羽的《茶經》中,把全國各地所產的瓷器作了評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邢窯白瓷的質量在當時是最好的,特別精細,是向宮廷進貢的瓷器。一般人是見不到的,甚至當時有地位的人也見不到。然而什么樣的瓷能夠比邢窯白瓷好呢?陸羽在《茶經》里把越瓷拿來做了比較,其結果是越瓷勝出邢瓷。

  什么樣的越瓷能夠勝過邢瓷呢?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對比,我認為:“陸羽作出的邢瓷不如越瓷的三點結論是:第一點,邢瓷的胎質不如越瓷的胎質好,所以寫下了邢瓷類銀,越瓷類玉;第二點,邢瓷的胎釉不如越瓷的胎釉好,所以又寫下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第三點,用上面兩點就不難理解,邢瓷白而沖出茶色丹,丹是發(fā)紅,越瓷青而沖出茶色綠,綠是發(fā)青。”

  有了以上三點的比較,也就不難理解唐代詩人顧況的“越泥似玉之甌”。韓的:“越甌犀液發(fā)茶香”。詩人顧況所指的越泥似玉之甌的“泥”是指甌的胎(茶甌、酒甌);用這種越泥做出的“甌”和玉一樣精細、溫潤,怎能不“越甌犀液發(fā)茶香”呢?

  什么樣的越泥做出來和玉一樣精細、溫潤,讓唐代詩人們如此用詩篇來大加贊揚呢?百思不得其解。然而,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篇,使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真是“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詩人陸龜蒙用詩來告訴我們《秘色越器》是怎樣生產、燒制出來的,怎樣才能做出唐代的“秘色瓷”。

  什么叫“秘色瓷”?為什么叫“秘色瓷”?秘密在那里呢?我認為秘密就再現(xiàn)實中,秘密就在詩篇里。

  “九秋風露越窯開”,越泥在做成越器之前要經過九年的秋天風露

  研磨錘煉,越泥在人工和天氣的作用下,使泥土煥發(fā)出它本身的一切泥土特性,淘煉它的精髓,使它成為我們所需要的精細、溫潤,做成器皿,再澆上用同樣方法研制成的釉,然后開窯燒制,經過九年秋天風露的泥和釉才能燒出“奪得千峰翠色來”的效果。這種效果把“九秋風露越窯開”所指的越器的胎質也就是泥稱“秘”;“奪得千峰翠色來” 所指的越器的釉稱“色”;缺一不可。胎質是骨,類玉;釉色是衣,類冰。用這樣的胎骨和釉衣燒成的瓷就叫秘色越器。

  “好向中宵盛沆(hàng)瀣(xiè),共嵇(jī)中散斗遺杯。”詩人陸龜蒙深知秘色越器是用了九年的時間才成功創(chuàng)燒了秘色越器,在精神興奮之中不是中宵盛似中宵的夜晚,和姓“嵇”的朋友喝酒斗杯,把秘色越器的秘密告訴了后人。

  越窯”秘色瓷”和越窯”青瓷”有什么區(qū)別?區(qū)別在那里,怎樣理解呢?

  青瓷——說的范疇大一些,宋代以前的瓷,不管南方和北方除了白瓷一般都叫青瓷。白瓷是指邢窯的白色的胎和白色的釉——白瓷釉的含鐵量.在0.64%以下;而青瓷泛指釉是青的而不管胎是什么顏色,越窯青瓷就屬于這一種。應該說在唐代中早期越州窯和婺州窯、甌窯一樣都是一般的青瓷窯并不出名;而邢窯白瓷就已經是唐代宮廷用瓷了。秘色越器是唐代創(chuàng)燒的一種新產品,它的釉含鐵量在0.70%左右,由于創(chuàng)燒是在南方越州,南方的越州、婺州窯、甌窯燒造的青瓷比不上唐代的邢窯白瓷,而秘色越器出現(xiàn)以前只有越州而無越窯一說,正是秘色越器的創(chuàng)燒成功,才使越州的越窯成為唐代的一座名窯。真正的秘色越器瓷也只是燒造了一批而停止了。越窯成名后就繼續(xù)燒造青瓷而不是我們所說的秘色越器。為了競爭,在人們斗茶、斗酒盛行的時代,為了和北方邢窯白瓷競爭高低,把秘色越器稱為越窯秘色瓷,可以說:秘色越器創(chuàng)燒在越州,正如現(xiàn)在7501瓷創(chuàng)燒在景德鎮(zhèn)一樣只是燒造了一批而停止了燒造。自秘色越器的出現(xiàn),才有了“南青北白”的說法。

  相傳唐五代吳越國王錢氏朝廷命令,越窯燒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故稱“秘色瓷”。我認為吳越國是在模仿燒制“秘色瓷”但并不成功,沒有真正燒出“秘色瓷”,反而燒制出越窯青瓷這種品種。后人把這種越窯青瓷誤認為是“秘色瓷”。當然越窯青瓷燒制出來的質量也是很不錯的,但我認為越窯青瓷的胎質絕對超不過真正“秘色瓷”的胎質,真正秘色瓷的胎質是白色玉質,而越窯青瓷的胎質的顏色呈灰色或淺灰色,它甚至都不能和邢窯的白瓷相比。

  “秘色越器”的出現(xiàn)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個標志,它把人類的制瓷業(yè)推到了一個頂峰,影響到制瓷業(yè)的歷史發(fā)展,充分表明了古代人們的聰明才智,以至到今天人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秘色越器”或者叫“秘色瓷” 的真正本質——它為什么叫“秘色瓷”。

  宋代汝、官、哥、鈞、定這五大名窯的制瓷工匠們認識到了“秘色瓷”的胎質精美絕倫,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反而就在瓷釉上下功夫,創(chuàng)燒出燦爛多彩的瓷釉文化;到元、明、清代就更上一層樓——釉上彩、釉下彩、五彩、斗彩、青花釉里紅等,都是在瓷的釉上做文章,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甚至出現(xiàn)了所謂的“瓷母”。如果有“瓷母”的話,“瓷父”就數“秘色瓷”了;“瓷母”以釉取勝,而“瓷父”就以瓷胎勝出。

  你用什么來證明“瓷父”要數“秘色瓷”呢?

  舊世界之瓷以質為貴,新世界之瓷以彩畫為貴[雅(瓷學)節(jié)選]。

  “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此是乾隆丙申御題仿雞缸詩?梢娗』实垡埠芟胍姷秸娴脑狡鞯珱]有見到,于是認為在人間越器并不存在,所以寫下“李唐越器人間無”之詩句。

  但是,在歷史上發(fā)生過的任何事情都會留下痕跡,后人就是通過對這些痕跡的研究揭開它的面紗,認識它是怎樣發(fā)生的,為什么會發(fā)生。經過研究認為:自有人類歷史以來,“秘色瓷”是世界上精美絕倫的瓷胎,質最為精細、最為珍奇。是最不可思儀的乃至到現(xiàn)在制瓷業(yè)已進入到用電腦、電子時代所生產的瓷質——胎,都比不上“秘色瓷”的瓷胎

(別忘了那是在一千二百年前燒制出來的)。

  我是一名古瓷的愛好者,在二十多年的收藏中,對古瓷有一種特殊的偏愛。我想要證明“瓷父”為什么要數“秘色瓷”,有必要對我國的青花瓷說幾句:我對青花瓷的喜愛也情有獨鐘,和大多數喜愛青花瓷的朋友一樣特別著迷,對我收藏的幾樣青花瓷進行過深入地研究,認為它們是唐宋時期的青花瓷,我將其中的一件拿到北京大學考古系進行鑒定,據北大一位老師講,瓷器鑒定要用熱釋光才能進行,北京現(xiàn)在不能做,只有到上海古瓷研究所進行鑒定。經與上海聯(lián)系得知國家規(guī)定不對個人物品進行鑒定。但是我有一種感覺,一種信念:元代青花瓷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達到“至正型”的水平。就像一個人沒有讀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天生就是一為博士,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2003年3月5日北京青年報登出“唐代青花瓷產地找到了”這條消息,真使我激動萬分。唐代青花瓷窯址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它不但證明了唐代有青花瓷,也證明了宋代必定有青花瓷,唐、宋時期的青花瓷我認為有些是屬于“芒口”器。青瓷“芒口 ”器在研究瓷器范疇意義很大,它在中國存在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這種工藝到唐、宋甚至到元代早期,特別是在元代早期的青花瓷有些也是“芒口”器。器皿上所畫多以三朵牡丹居多,寫藝畫法,筆法流暢,有的好似是出學的畫法。證明唐、宋時期及元代早期的青花瓷發(fā)展延用至今的脈絡以為期不遠了。

  在歷史上“青花瓷”的出現(xiàn)是和“秘色瓷”的出現(xiàn)是密不可分的。這里主要說的是“秘色瓷”的釉。從“青瓷”發(fā)展到有“秘色瓷”為止,透明釉就確立了在瓷器上的地位;可以這樣說,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玻璃釉、透明釉就是以“秘色瓷”出現(xiàn)的釉發(fā)展而來的。正因為‘秘色瓷“的釉類冰透明,為以后的釉下彩、釉上彩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瓷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承前啟后、不可或缺的作用。

  說到釉可以這樣講:到“秘色瓷“的出現(xiàn)為止,唐代以前的青瓷上的釉一般都是黑色、白色、黃色、綠色、等等,都是不透明的,而有一種灰色半透明的青釉在某種意義下可以說也不是真正的透明釉,但可以說是真正透明釉的前身,正因為如此到”秘色瓷“的出現(xiàn),完成了從灰色半透明到青白色透明半透明釉的進程,是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促使了唐代青瓷業(yè)的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種深淺不同顏色的玻璃釉,十分好看,如唐代的甌釉我看到的就達五、六種顏色之多,非常滋潤,古樸無華、透著那么雅俗。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在唐代制瓷業(yè)的競爭是很激烈的、景象是很繁榮的。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千峰翠色來”還可以理解為“秘色越器”的燒制成功,使得唐代的制瓷業(yè)空前的發(fā)展,據東方歷史學術庫“唐宋茶業(yè)經濟”一書講到宋代全國有一萬多座瓷窯。而之前的唐代有千座瓷窯是不為過的。詩人用“千峰翠色”來比喻千座瓷窯也是真實的寫照。不用千座就是幾十座、幾百座瓷窯燒制的煙霧,也就充分再現(xiàn)了“好向中宵盛沆瀣”那樣一種境界,“共嵇中散斗遺杯”。

  說到胎可以講,從陶發(fā)展到瓷的出現(xiàn),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終于在晉代文字史上出現(xiàn)了“瓷”字。“瓷”字的出現(xiàn)說明在晉代之前人們已經燒制瓷制品了。晉人潘岳在《笙賦》中寫到“傾縹瓷而酌”。杜毓在《苑賦》中也寫到“器擇陶揀,出自東歐”之講。瓷器是從陶器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瓷到底是什么顏色,只有從縹瓷的“縹”字中找線索。字典上講“縹”青白色,可以理解為青瓷一類是不會錯的,但還是沒有說清楚胎與釉的顏色。唐代詩人杜甫贊美大邑瓷碗的詩中:“大邑燒瓷輕而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詩人贊美大邑白碗勝霜雪,為時很是珍貴,也可以理解是唐代白瓷,只待我們用傳統(tǒng)的方法并結合科學的檢測來做鑒定。

  在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把瓷的胎與釉記錄、分析得最清楚、最準確的是在陸羽的《茶經》中,邢瓷類銀,越瓷類玉:是指邢瓷與越瓷的胎;邢瓷類雪,越瓷類冰:是指邢瓷與越瓷的釉。如果你沒有真正見到過越器瓷的胎與釉,你真無法相信越器瓷的胎燒得和玉一樣的潤,越器瓷的釉和冰一樣的透。類玉類冰不是指瓷的釉,類玉指的是胎,類冰指的是釉,要記住這重要的一點。如果用“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那么用:“秘瓷覽來不看胎,瓷父要數秘色器。”來比喻越器的胎是比較合適的。我也深深地體會、感悟到千百年來,全世界的人們都把中國叫做china這是為什麼?追根尋源,必須要從中國的古代文明歷史說起,從2000年前漢朝的絲綢之路到唐、宋年間陶瓷工藝的興起,直至明朝的鄭和三下西洋,我們偉大的祖輩們,把絲綢、陶瓷等工藝品帶給全世界、在國際航海、國際貿易史上、創(chuàng)下了世界古代歷史上無數個世界之最,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關注,并在唐代就給中國一個響亮的名字—— CHINA,一直延續(xù)至今。

  我收藏了一件很典雅的瓷盒。雖然沒有蓋,但也是一件非常少見的藝術品。多年來我一直考證它是哪個朝代燒制的,經過探討、研究、查閱資料,對比至今,使我堅信它就是唐代詩人陸龜蒙所寫的“秘色越器”。正因為如此寫下了以上我的認識、體會、看法,還有很多沒能寫出來。深知自己水平太低,愈寫愈發(fā)感悟我國古代陶瓷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心希望特別是古瓷愛好者或是專家一同來探討、研究來搞清在歷史上的某一時期、某一件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來龍去脈,對我們認識中國陶瓷歷史特別有幫助,從而,對陶瓷文化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的認識。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收藏的那件我認為是唐代“秘色越器”的瓷盒:口徑12.5厘米,高3.3厘米(不帶蓋),足經6厘米。子母口,直腹下部斜收,圈足或稱環(huán)形足。器內粘有一個“品”字形排列的小子盒,小盒成淺杯狀,劍口,弧腹,盒內有三個支燒點,表達了很多歷史的重要信息,用意非常,品位無窮,胎質類玉,胎釉類冰。胎骨里有歷史留下的印記,胎釉上有先人留下的汗沁和痕跡。

  在古代人們以圓為天,以方為地來認識某些事物,也就產生了某種信仰,來到祭天祭地祭祖先的境界。尤其是在唐代,佛教、儒教、道教都已經得到空前的發(fā)展,相互融通、相互往來,以至達到三教合一的局面,天時地利人和使唐代繁榮昌盛長達二、三百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古代人們?yōu)榱梭w味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制瓷業(yè)上也有所體現(xiàn),如盒子的制品。我認為它不僅是用于放一些物體(如現(xiàn)在所說的一些化妝品),而是一種寄托某種思想、某種意識、某種精神的反映。如盒子是圓的,盒子里還有三個小圓,圓中有圓是否告訴我們:天外有天呢?三個小圓又可以理解為一個“品”字,又可以理解為一個“上”字,還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字,那我們可以從另一方面品味為:圓中有圓、圓中有品、品中有品、品中有上、上中有上、上中有人、人中有人、人中有圓的那樣一種意境。

  古代人們的思想意識不可以和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意識相等同。它的存在自然以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生活方式以及周邊的一切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我們正是要通過唐代“秘色瓷”的甄別來研究人類陶瓷工藝發(fā)展的歷史,認識我們還沒有認識的東西,把對“秘色瓷”的研究提高到學術方面來,是我們當代人的當務之急。

  唐代詩人施肩吾的《蜀茗新詞》:“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攬來勻,山僧問我將何比,欲道瓊漿卻畏嗔。”

  詩人皮日休的《茶歐》:“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棗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齒,松下時一看,支公亦如此。”

  我是一位古瓷愛好者,對古瓷器的研究、鑒賞非常的執(zhí)著,所以我把多年來的看法寫出來,望請專家、學者、收藏界同仁給予指導,并且一起來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討中國陶瓷工藝文化。

上一頁 [1] 下一頁
共有  條網友評論 【發(fā)表評論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國瓷都
·宜興
·德化——中國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鎮(zhèn)——千年瓷都
·佛山——南國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關于我們  產品服務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興網絡科技 版權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