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中國傳統陶瓷,許多人都會認同已經達到歷史上的又一高峰。熱鬧之余,又有多少人想到,這一代的陶瓷要給后人留點什么?留下一點可以載入史冊、流芳百世的東西?很有點茫然。
五千年前有陶器,夏商周春秋時期有原始瓷,秦漢時期有瓷器,隋唐時期有青瓷、白瓷、黑釉、黃釉、花釉,宋代時期有耀州瓷、鈞瓷、龍泉瓷,耀州窯、鈞窯、汝窯、哥窯、官窯,明代時期有景德鎮(zhèn)瓷都和景德鎮(zhèn)瓷器,清代時期有青花、釉里紅和御器廠,等等。歷朝都有給陶瓷的發(fā)展作出開拓性、突破性的貢獻和成就,都有讓后人記住,讓后人著迷,讓后人記述,讓后人追索的東西。
史實也說明,能真正進入歷史記存的東西不一定是規(guī)模有多大,產值有多高,品種有多少,而是創(chuàng)新的技術、工藝和文化,并能留下稀世珍貴即便是后人也難以企及的精品。這也算是歷史經驗和啟迪。
上世紀,中國有了自己人組織編寫出版的書,叫《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編,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是“文物考古學界、陶瓷工藝學界、工藝美術學界三方面許多同志共同研究的成果”。主筆者都是行業(yè)界泰斗級人物。如科技顧問是張?、李家治、李國楨,藝術顧問是鄧白。此書從古代寫到1911年的中國陶瓷發(fā)展。此后,中國經歷了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近百年,這一段歷史要不要寫,又如何寫?
近100年,特別是近二三十年是中國陶瓷人將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產業(yè)轉變?yōu)楝F代化工業(yè)的年代,是陶瓷技術裝備界一舉將中國變成世界大國強國的年代,是中國人從西方引入新制磚工藝技術和裝備又超過西方的年代,是全世界的著名潔具制造商都到中國來開廠的年代,是國內一些較有眼光愿意拿點錢建設陶瓷博物館的年代,是中國陶瓷走遍全世界的年代,是使用了太多的資源能源并曾污染損壞了一些地方環(huán)境又正在補償的年代。這一段歷史,如果沒有科學記述,今天的一切都將成為過雨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