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勤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皎皎明月,玉人吹簫,怡情悅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意境。倘若那洞簫是德化那“凝脂凍玉總不如”的白瓷所制,那種典雅、那種悠揚,更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
洞簫,又名尺八。據(jù)傳漢武帝時邱仲所作,是一種具有獨特構(gòu)造和演奏風格的竹管樂器,擁有兩個八度音和一個五度音,能吹奏C、D、F、G四個調(diào),長尺八(在57.5至58厘米之間),十目(節(jié))九節(jié)(段)和一目兩孔為標準,正面上有五孔,一孔在背后而居上,自下而上第三節(jié)間兩邊有兩孔,名曰“鳳眼”,下部無底,上端削V字形吹口,名曰“鳳嘴”。洞簫演奏講究姿勢,要端坐、挺胸,左手拇指按后孔,食指、中指(或無名指)按一、二孔,右手拇指按穩(wěn)簫身,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三、四、五孔。左右手臂挺起,成半圓形,成鳳凰展翼之勢,所謂吹簫引鳳者即此也。洞簫只有6個孔,由于不同的吹奏力度及手指的開翕之分,卻能吹出36個不同的音階,其聲音圓滑柔和,音域?qū)拸V渾厚,音色清麗宏亮,高則響遏行云,低則幽囀纏綿。
竹制洞簫,十分常見,至今仍在使用,玉制洞簫,亦為常見。難能可貴的是用陶瓷精心制作的洞簫。瓷簫,這是德化瓷中特藝珍品之一,早在明代就著稱于世。清初陸廷燦《南村隨筆》云:“德化瓷簫,色瑩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無一二合調(diào)者,合則聲凄朗,遠出竹上,不意云夢柯亭之外,有此異種。”在德化當?shù)赜羞@樣的民間傳說:刺桐城西,戴云山麓,有個瓷雕大師沉迷十載,精心制作了一支奇特的瓷洞簫。此簫吹奏,東邊來龍西邊來鳳,南邊魚蝦跳躍,北邊百鳥來儀。一吹風調(diào)雨順,二吹五谷豐登,三吹萬民康樂,四吹天下太平。這一傳說雖是夸張,但說明瓷洞簫的聲色、音域俱佳,除能引人入勝外,連山水、飛禽都能被它所吸引。
德化瓷洞簫瓷質(zhì)潔凈如凝脂,造型美觀,式樣典雅,音質(zhì)遠遠勝過竹制簫笛,且不因氣候、濕度變化而引起聲調(diào)變異。既是理想的樂器,又是供陳設(shè)、欣賞的藝術(shù)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日本箱根神社等珍藏有明代瓷洞簫這種傳世珍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德化寶美瓷工蘇玉選屢次制出精美的瓷簫瓷笛。瓷簫寫有“蘇長清”藍色字樣,款式別致,聲調(diào)準確,音色清晰悠揚。1984年,德化瓷廠蘇仁森,又用建白瓷原料制成瓷洞簫,首次在香港展出,深受海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