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窯釉下彩紋碗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始于盛唐,盛于晚唐,為僅次于江西景德鎮(zhèn)的中國歷代名窯之一,歷史上曾有"北有唐三彩,南有長沙窯"之說。業(yè)內人士表示,收藏長沙窯瓷器,以盛唐所產的最具藝術欣賞性與收藏價值,特別是長沙窯及其釉下彩瓷器,開創(chuàng)了用繪畫藝術美化瓷器的先河,是長沙窯富有歷史意義的創(chuàng)造,被譽為"中國瓷器史上的里程碑"。
長沙窯瓷器綜合南北瓷文化精髓
據佛山收藏愛好者譚興德介紹,唐三彩的燒制主要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主,而南方則主要以長沙以北25公里,與新康遙遙相對的湘江東岸石渚、瓦渣坪一帶的"銅官窯"為主。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將唐朝的陶瓷技術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隨著晚唐時期安史之亂的發(fā)生,大批北方陶瓷工匠外逃南遷,從而進一步促進南方銅官窯飛速發(fā)展,吸取南北藝術精華的銅官窯在晚唐時期達到鼎盛,所制瓷器遠銷歐美及東南亞,深受各國人士喜愛。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日本、朝鮮的國家博物館內,至今仍陳列著一些長沙窯釉下彩中國古瓷器,上面燒有"天下第一"、"天下有名"等題記。
開創(chuàng)繪畫藝術美化瓷器的先河
釉下彩是長沙窯富有歷史意義的首創(chuàng)。據收藏專家表示,在長沙窯之前,一直是以釉上彩為主,瓷器裝飾多以圖案、紋飾為主,缺乏立體寫實感,而長沙窯釉下彩把瓷器裝飾工藝與繪畫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開創(chuàng)了繪畫藝術美化瓷器的先河,將陶瓷裝飾藝術推向了一個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新局面。
所謂釉下彩,即是直接在瓷胎上面著彩,再在上面罩上一層透明青釉后燒制,此法燒制出來的陶瓷制品,紋飾率真隨意,圖案生動多暈色,立體感較強,圖中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栩栩如生,與粗獷的胎骨形成強烈對比,營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
"較之以前的釉上彩,釉下彩無論是繪畫工藝還是燒制技術都提升了一大步,代表了當時中國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且每一件釉下彩瓷真品,都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因此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陶瓷收藏專家馬卓南表示。
長沙窯無官民窯之分鑒別主要看三樣
由于釉下彩收藏價值極高,因此市場上的仿品也頗多。專業(yè)人士表示鑒別長沙窯真假主要看三方面:胎骨、釉面、圖案等,還由于唐朝無官窯民窯之分,因此決定其收藏價值的主要是工藝與稀缺性。
據收藏專家譚興德表示,真正的長沙窯瓷器,胎骨較粗較厚重,手摸上去有細微的沙粒,胎色略為偏紅褐,而現代仿制品,胎骨偏白,很難仿制出長沙窯的原味。其次真品長沙窯的釉色多以褐綠彩居多,也有一些是單彩、褐彩、綠彩、紅彩等,或者根本沒彩,且上面多罩以透明青釉,由于歷史都在1000年以上,因此發(fā)出的釉光柔潤清亮,不似現代仿品發(fā)出的釉光晃眼;此外真品長沙窯的圖案由于都是匠人隨性所作,因此看上去非常率真生動,活潑灑脫,而現代仿品的刻意模仿痕跡明顯,因而往往顯得拘謹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