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元至明清,陶器生產(chǎn)大幅萎縮。但各個時代的特殊品種,如宋、遼三彩,宜興紫砂陶,琉璃和琺華,以及隨葬用的陶俑、磚雕等陶器品種仍多有制作。
宋三彩的釉色以黃、綠、褐三色為主,還有白釉、醬釉三彩。器型以日用的盤、碗、盆、瓶、枕、燈、香熏等為主,還有小型的狗、馬、豬等玩具。一般器物在表面施釉,底部和內(nèi)部不施釉。裝飾方法以劃花和印花為多。遼三彩則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獨特風格和地方特色。其器型中的皮囊壺、雞冠壺、海棠花式盤碟、暖盤等都帶有鮮明的契丹民族特色。遼三彩胎質(zhì)松軟粗糙,呈淡紅色,因此,制作時一般要施白色的化妝土,再上釉燒制。釉色以黃、綠、白為多,有單彩、兩彩和多彩的器物?、劃、印花紋是常見的裝飾。
宋遼金元時期,陶俑的使用逐漸減少,但仍有其自身的時代特色。此時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比以前更加生活化和多樣化,在形象面貌和肌膚的刻畫上,力求反映現(xiàn)實人物的風貌。同時磚雕俑這一陶俑的新形式開始流行,其內(nèi)容以反映市民文化生活內(nèi)容的雜劇、散樂人物、民間社火等較為常見。明代陶俑的種類趨于單一,數(shù)量也大為減少,到清代初期陶俑基本絕跡。
宜興紫砂陶器在明清兩代制作極為興盛,它以其自身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成為中國最負盛名的陶器品種。琉璃和琺華是明清時期流行于山西地區(qū)的低溫釉陶器,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前者以鉛作助熔劑,而后者則為牙硝。琉璃器多用做建筑裝飾材料和香爐、獅子等寺廟用器。廣東佛山的石灣窯創(chuàng)燒于宋,盛于明,而極盛于清。胎體厚重,釉厚而光潤,尤以仿鈞釉最為著名。石灣窯制品以建筑用陶最多,但代表其制陶水平的是陳設(shè)文房用器和各種陶塑。
總之,宋代至清代,陶器雖然不再是陶瓷業(yè)的主流,但是上述這些歷代陶器名品,仍以其各自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受到人們的喜愛。